标题: 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复习总结(第二版) 作者:吴 侃 修改日期: 2007-8-7 20:37 5
静脉血14ml/dL,受氧分压和血氧容量影响
血氧饱和度:指Hb与氧结合的百分数,结合氧-溶解氧/血氧容量
#缺氧:由于机体组织的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细胞、组织的功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
低张性缺氧:由于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及静脉血分流入动脉等原因,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由于Hb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所引起的缺氧 循环性缺氧(低动力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不足所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氧利用障碍性缺氧):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的利用氧而引起的缺氧 发绀:当cap中脱氧Hb平均浓度增加到5g/dl时,暗红色的脱氧Hb可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高铁血红蛋白症:Hb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作用下可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中的三价铁因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能力
肠源性紫绀: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经肠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吸收后氧化血红蛋白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症
缺氧可分为哪几类?各型的血氧变化特点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缺氧分为低张性、血液性、循环性和组织性四类,血氧变化特点为: 1)低张性缺氧: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血氧容量正常,动静脉氧含量差减小(慢性缺氧可正常)
2)血液性缺氧: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Hb和氧结合力增高者不降低)、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3)循环性缺氧: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均可正常或降低,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
4)组织性缺氧: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均正常,动静脉氧含量差减小,静脉血氧分压和静脉血氧含量均高于正常 低张性缺氧的常见原因
1)吸入血氧分压过低:多发生于空气稀薄或通风不良处,又称为大气性缺氧 2)外呼吸功能障碍:由肺的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所致,称为呼吸性缺氧 3)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多见于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发热: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移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时称发热
过热:因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导致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体温升高包括: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 #病理性体温升高包括:发热、过热 #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体温 体温调节能力 体温调定点水平 体温与调定点的关系 产热散热器官功能 发热 调节性升高 正常 上移 相适应 正常 过热 被动性升高 障碍 未发生移动 体温高于调定点水平 异常 #发热激活物:能作用于机体激活产EP细胞,产释EP的物质,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原指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及各种寄生虫,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它们引起感染性发热
某些体内产物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无菌性炎症的组织蛋白分解产物等
标题: 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复习总结(第二版) 作者:吴 侃 修改日期: 2007-8-7 20:37 6
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释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包括IL-1、TNF、IFN、IL-6、MIP-1 EP引起发热的机制
发热激活物激活体内产EP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EP,作用于PO/AH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某些中枢发热介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因此发热发病学的基本机制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使后者产释EP,后者作为信使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2、中枢调节:EP以某种方式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产生中枢发热介质,引起调定点上移,于是正常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体温中枢冷敏神经元发出冲动,引起调温效应器的反应
3、效应部分: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胳肌紧张升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于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至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体温达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体温调节中枢又通过对产热和散热进行整合,使其维持相对平衡,于是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体温负调节中枢包括:中杏仁核、腹中隔、弓状核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BBB、OVLT、迷走神经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PGE、Na+/Ca2+比值、cAMP、CRH、NO 负调节介质:AVP、a-MSH(已知最强)、膜联蛋白A1 发热的时相 体温上升期: 1、调定点上移
2、皮温降低,散热随之减少
3、寒战和物质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4、产热大于散热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1、体温升高到调定点的新水平,在这个与新调定点相适应的高水平上波动 2、寒战停止并开始出现散热反应
3、体温调节中枢在一个较高水平上对体温进行调节 4、产散热基本平衡 体温下降期(散热期):
1、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消除
2、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
3、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体温上升期的体温变化、临床表现和机制
发热的第一时相是中心体温开始迅速或逐渐上升,快者几小时或一昼夜就达高峰,有的需几天才达高峰,称为体温上升期。主要临床表现畏寒、皮肤苍白,严重者表现寒战和鸡皮。皮肤苍白因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而导致;皮肤血流减少,皮温下降刺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有畏寒感;鸡皮是经交感神经传入的冲动引起的竖毛肌收缩所致;寒战则是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期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水平,因此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高温持续期的体温变化、临床表现和机制
当体温调节到与新的调定点相适应的高度就波动于较高的水平,称为高温持续期。此时病人的中心体温已达到或高于体温调定点新水平,故下丘脑不再发出引起冷反应的冲动,皮服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血流增多,因而病人皮肤发红,散热增加;由于温度较高的血液灌注使皮温升高,热感受器受刺激,信息传入中枢而使病人有酷热感,高热时水分蒸发较多,因而皮肤干燥。本期热代谢特点是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和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平衡 体温下降期的体温变化、临床表现和机制
体温下降期病人体温开始下降,可能与病因的消除、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以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逐渐恢复至正常有关。由于血液温度高于调定点水平,使热敏神经元的放电增强,导致患者皮肤血
标题: 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复习总结(第二版) 作者:吴 侃 修改日期: 2007-8-7 20:37 7
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于是散热增加。同时冷敏神经元活动受抑制而产热减少。此期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发热时机体心血管系统有哪些功能变化
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一度心率约增加18次/min。心率加快主要是由于血温升高对窦房结的刺激所致。另外代谢加强,耗氧量和CO2生成量增加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体温上升期,心率加快和外周血管的收缩可使血压轻度升高;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因外周血管扩张,血压可轻度下降。少数病人可因大汗而致虚脱甚至循环衰竭。在一定限度内(150次/min)心率加快可增加心输出量,但如果超过此限度,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过快和心肌收缩力将强还会增加心脏负担,在心肌劳损或心脏有潜在病灶的人容易诱发心衰
LPS和EP的区别 分子量 化学成分 耐热性 发热潜伏期 耐受性 致热特点 LPS 大 脂多糖 160度干热2h 较长 易产生耐受 小剂量单相热,较大剂量双相热 EP 小 蛋白质 70度30min灭活 较短 不易产生耐受 一般剂量单相热,特大剂量双相热
LPS导致机体产释EP的过程
EP的产释是一个复杂的细胞信息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包括产EP细胞激活、EP的产生和释放 LPS激活细胞有两种方式: 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
1、LPS与血清中LPS结合蛋白(LBP)结合形成复合物
2、LBP将LPS转移给可溶性CD14(sCD14)形成LPS-sCD14复合物再作用于细胞上受体,使细胞活化 在单核巨噬细胞:
LPS与LBP形成复合物后,与细胞表面CD14(mCD14)结合,形成复合物使细胞活化 3、启动细胞内IL-1、TNF、IL-6等CK的基因表达、合成EP 4、EP释放入血
较大剂量的LPS可不通过CD14直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EP
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通过位于胞膜或胞内的受体感受胞外信息分子的刺激,经复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而影响其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跨膜信号转导:水溶性信息分子和某些脂溶性信息分子不能穿过细胞膜,需通过与膜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才能激活细胞内的信息分子,经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信息传递到胞浆或核内,调节靶细胞功能的过程
核受体:胞内受体分布于胞浆或核内,本质都是配体调控的转录因子,均在核启动信号转导并影响基因转录,统称为核受体
遗传性受体病:基因突变使受体数目减少或缺失、结构异常,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激素抵抗综合症:靶细胞对激素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野生型p53的功能(促细胞凋亡)
野生型p53基因编码的p53蛋白是一种DNA结合蛋白,可以作为转录因子,在DNA损伤信号刺激下促进多种基因转录,其中包括CKI中的P21基因转录,使细胞停止在G1期,并启动DNA修复机制,待DNA修复完成后,细胞即解除阻断进入S期,经细胞分裂后产生正常的子细胞。如果DNA损伤严重,不能完成修复,则启动凋亡机制,使这些DNA异常的细胞凋亡。因此p53有分子警察的美誉
标题: 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复习总结(第二版) 作者:吴 侃 修改日期: 2007-8-7 20:37 8
#细胞凋亡的机制:氧化损伤、钙稳态失衡、线粒体损伤 #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
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是细胞表面一类重要的酶偶联受体家族,受体的胞内区即含有TPK,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二聚化使TPK激活,从而催化底物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引起磷酸化级联反应致细胞生理和基因表达的改变。配体多为生长因子类,故与细胞增殖肥大和肿瘤发生关系密切。
EGF→RTK→三聚体(受体-Grb-2-Sos)→Ras磷酸化→raf(MAPKKK)-MEK1/MEK2(MAPKK)→ERK1/ERK2(MAPK)→转录因子→基因转录
JAK(janus 激酶)途径:一种不含SH2/SH3的非受体型TPK。介导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
干扰素与受体结合→受体二聚化→受体近膜区与位于胞浆的JAK结合→JAK自身磷酸化,并与信号转导物和转录激活剂(STAT)结合,进一步导致STAT磷酸化。被TPK磷酸化后,STAT家族成员之间形成二聚体转入核内,作为特异的转录因子与DNA元件结合调节基因转录
受体-G蛋白-cAMP-PKA途径
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受体激活→激活的受体与G蛋白作用→G蛋白激活→有活性的Ga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有活性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cAMP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使CRE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磷酸化CREB与cAMP反应元件(CRE)结合→促进基因转录
霍乱机理:霍乱弧菌外毒素—霍乱毒素选择性催化Gsα亚基持续激活(GTP酶活性丧失,不能将GTP水解成GDP)不断刺激AC生成cAMP,胞浆中的cAMP升高100倍以上,小肠上皮细胞膜Cl-通道持续开放,Cl-、Na+、H2O持续丢失,导致严重的腹泻和脱水
受体-G蛋白-PLC-IP3、钙-钙调蛋白-Cal-PK途径
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受体激活→激活的受体与G蛋白作用→G蛋白激活→有活性的Ga激活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 PLC)→有活性的磷脂酶C催化膜磷脂 PIP2 生成 IP3 及 DG→IP3促进钙储释放钙 →钙与钙调蛋白结合→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l-PK)→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
受体-G蛋白-PLC-DG-PKC途径
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受体激活→激活的受体与G蛋白作用→G蛋白激活→有活性的Ga激活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 PLC)→有活性的磷脂酶C催化膜磷脂 PIP2 生成 IP3 及 DG→DG 激活蛋白激酶C(PKC)→使蛋白磷酸化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
血管鸟苷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
乙酰胆碱与膜受体结合,使Ca2+升高→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L-arginine→NO→鸟苷酸环化酶(GC)→GTP→cGMP→PKG→血管平滑肌舒张 Vigar抑制磷酸二酯酶PDE使cGMP降解减少,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
应激:机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应激源:能用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 #GAS:劣性应激源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分为三期: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HSP:细胞在应激源,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重新生成或生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 #HSP的组成和功能:
HSP分为结构型(正常细胞即可表达)和诱生型(应激细胞表达),其功能为作为*分子伴侣:帮助蛋白质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降解,维持细胞蛋白的稳定
1、结构型HSP70作为分子伴侣,帮助新生蛋白质形成正确的结构和正确定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