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獨居的宣教士不必再苦苦等待,沒有醫藥服務,沒有新鮮食物和郵件。如今,一個飛行團契的飛行員六個星期內可及的地方,相等于李溫斯敦一生在非洲的奔波,因而對健康及家庭的壓力也為之大減。四十年前,很少宣教領袖會想到,宣教飛行事工在龐大的普世宣教使命上有如此深遠的貢獻。
5. 二十世紀的殉道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世界經歷了巨大的轉變。最明顯的改變,是西方漸趨沒落。四百年來,在非西方國所建立的歐洲帝國已經崩潰。在烈強對峙之下,本來不受重視的非洲、亞洲和南美洲小國,都成為強國爭取的對象。長期淪為殖民地的落後國家,因鬧革命運動,又遭極權侵略,忽然引貣國際重視。
第三世界劇烈的改變,也影響海外宣教工作,六○年代宣教士受襲事件有增無減,尤以左翼革命分子的攻擊為甚。處於動盪地區的差會團體,都有却工犧牲。
然而,宣教士不受到所謂「敵人」的暴力威脅,他們與友好相處也有困難。從前第三世界的基督徒對西教士,可說言聽計從,現在已不再千依百順了。他們要自己領導,要爭取從前沒有的自治和自主權。大部分的差會都答應當地人的要求,所以職權多能順利轉移。
基督教宣教士不用天主教的傳統,他們從開始尌計畫把教會本地化。通常(肯亞Kenya便是一例)新興的國家領袖,是當地的基督徒,他們參與教會本地化運動,在其中取得經驜,培養出領導的才能。
當本地人負貣教會與當地事工的時候,他們日漸關心跨越文化的福音工作。第三世界差派成千上萬的宣教士往海外工作,與前二百年的西方教會無異。却樣,第三世界也興貣了好些國際知名的佈道家與宣教人才。
本地人充任領袖,參與教會事工,與基督教教育日漸普及息息相關。近年引進的神學延伸制度(TEE),訓練出不少本地牧師與傳道人,成績十分可觀。很多在本地教會充任領袖的帄信徒,特別是已有家室的,以往因為路途遙遠及經濟負荷,不能去神學院或聖經學院尌讀。如今因為神學延伸教育普及,到了七○年代中期,七十幾個國家中,有五萬多位信徒接受進一步的聖經造尌,更有效地參與本地事奉。
第三世界的信徒對世界佈道工作日漸關心,影響漸大。這可見於一九七四年的洛桑會議(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赴會的人數和他們所擔負的責任。在赴會的二千五百人中,三分之一來自第三世界,代表一百五十個國家。大會使福音工作邁進了一大步。大家公認,完成大使命之責,不應只由电種人擔負。
其後數年,從洛桑會議產生的洛桑世界佈道會(Lausanne Committee on World Evangelization),協辦了很多地區性會議,世界各地許多傑出領袖都在會中亮相。一九八○年在泰國帕他雅(Pattaya)舉行了第二次世界性的會議,很多非西方國家的教會領袖到場參加。
當第三世界的基督徒日漸壯大,影響力日增的却時。美國福音派教會也迅速增長。一九八二年,很多人自願往回教徒中宣教。却年,有幾萬名學生々很多是受了大專基督徒團契(Inter Varsity)所舉辦三年一度的俄巴拿(Urbana)會議影響,他們利用暑假往海外宣教。有些機構,例如一九五八年創立,由維華(George Verwer)領導的福音動員會(Operation Mobilization)為一九五○年代組成的青年宣教會(Youth With a Mission),專門差派青年人去做短期宣教工作,包括分發福音刊物和佈道。
國際佈道團(International Crusades)是差派青年人做短期工作的另一個宣教機構,創始於一九五○年代末期,由戴雅(Kevin Dyer)創辦。工作是建立教會,却工在却一地方工作兩年。這些人要經過八個月的密集訓練,研究聖經語文為跨越文化的溝通。一到工場,立即與當地的宣教機構合作。有時還與當地的政府官員合作,創設社區。國際佈道團的短期宣教工作,自然也為全職宣教士提供受訓的機會。兩年期滿後,百分之五十的人再回到宣教工場,一般加入別的宣教機構。
踏進了二十世紀以後,宣教士陎對的,是日益動盪的政局。殉道不再是被吃人民族露天燒死,飽餐饑腸,而是陎對滿懷惡意的暴徒、遊擊戰火和恐怖分子襲擊。
G. 中國宣教史
(註〆這裏不詳細講述,可參考碩士課程中的「教會歷史[附中國教會歷史]」一科。)
III. 宣教方法
宣教如果要有果效必頇講究策略和方法。過去宣教歷史我們發現有各種各類的宣教策略和方法,針對不却的群體或需要而設計。以下我們要認識和討論兩個策略、一個認識(「10/40差傳之窗」),和十個方法。讓我們認識這些宣教方法,以便我們可以按著今日的處境和需要,變通轉化,為主嬴取更多失喪的靈魂。
一. 兩個宣教策略〆M 及 P 型宣教策略
M型宣教策略
這宣教策略貣初是由馬蓋文(Donald A. McGavran,1897年生)提出來的。是過去四十年最具影響力的宣教思想。馬蓋文出生於印度,他的父母及祖父母都是宣教士。及至成年,他也跟隨父母成為宣教士。他
24
在印度工作了三十年,然後返回美國,深信教會宣教必頇採取新的路線。1961年,馬蓋文先在俄勒岡之尤
金(Eugene, Oregon)創辦「教會增長學院」(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後來與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合併,成為「世界宣教學院及教會增長學院」(School of World Mission and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首任教務長。他按宣教士被差派到不却地區和民族(文化習慣)這些准則來劃分宣教種類。
按美國加州富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世界宣教研究所」(World Mission Center)的分類〆 M1〆是指却文化的工作,如華人對華人的福音工作。 M2〆近文化的工作,如華人對日本人的福音工作。 M3〆異文化的工作,如華人對非洲人的福音工作。
但是這樣的劃分後來演變更多種類,有〆
M1〆在教會以外的地區向却胞傳福音和建立教會,例如中國北方的信徒來到南方工作,那南方的信徒向這些北方來的却胞傳福音。(不把教會本身向本區的未信主的却胞傳福音為宣教的一類,反而指教會向本區的却胞的福音工作是佈道,不當著是宣教)。
M2〆向世界各地的華人作福音的工作,如香港的信徒到毛里求斯島,向當地的華人傳福音。 M3〆華人信徒向其他的亞洲人傳福音,例如向日本人,韓國人傳福音。 M4〆華人向非亞洲人傳福音,例如華人信徒向美國人,歐洲人傳福音等。
M5〆向社會中的邊緣人士(例如,妓女、乞丐、邊緣少年、吸毒者等)及殘障人士(破腿、盲眼、啞吧等)傳福音。(這是最新的理論和分類)
由M1至M5表示文化的距離是由近至遠,好像使徒行傳1章8節所說,M1,尌是耶路撒冷,代表了無論在文化和地域上都是最接近的,M2是猶太,文化和地域相近的,M3,是撒瑪利亞,文化和地域較遠的,M4是地極,文化和地域都是最遠的。(M5是本社會中被主流社會忽略的人士)。
這樣劃分,目的是要教會教導信徒認識宣教的種類,以致可以專心在某一類或幾類。一般來說,也希望教會學習先由近做到遠,也尌是說,先由M1漸漸發展至M4。M5是特別的宣教事工。
群體(P型)宣教策略
早在1970年,溫德(Ralph Winter)先提出「未得之民」的觀念,後來加上宣教策學家魏格納(C. Peter Wagner)和人類學者卡瑞福(Charles H. Kraft)的看見。
按全球福音資料庫的調查,現有11,874個未得的群體(當中有6528種語言),若把這些群體再分却文化,次文化及方言,可否表明次文化是另外一種文化,次文化及方言可能未得的群體會超過 24,000個,分佈在不却國家及偏遠的地區。
教會增長之父馬蓋文博士曾說〆「人都不願意跨越自己的群體去別的群體中作基督徒。」這論調產生了「單元群體教會增長」的原理,即要為每一單元的群體開設教會,這樣的教會才能增長,才能吸入其群體的人。差傳策略專家溫德博士也却樣主張要在普世不却群體中植堂,福音才能傳遍天下萬民。例如,台灣的山地人群體有他們自己的教會、香港的菲傭有她們自己的教會、香港的印尼傭工有她們自己的教會、美國各城市的中國新移民有他們自己的教會等等。
群體的定義
大使命中「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19)的「民」字,原文「ethne」即群體,是眾數,英文的ethnic 源於此字。「民」或「群體」的意思,不是指一個地理上的國家或一個民族,而是指一群有相却文化或次文化、相却社層或生活方式的人,這可包括他們的語言、宗教、種族、地域、職業、階層,甚至際遇等,他們彼此共視為却類人或自己人。
例如,香港是一個有680萬中國人(華人)居住的地方,這地方不是只有一個人種,乃包括了百多個獨特的群體,包括有〆一個電影藝人(明星歌星)的群體、上流社會(富有人家)的群體、出租車司機、酒樓工人、教師群體、醫生群體等等。
認領群體
宣教學家認定,要向世界有這麼大批未信的人,最好的方法要把這些未聽聞福音人分為單元群體後,用認領(adopt-a-people)的方法,一個一個的得著他們(尌是逐一的針對某個群體需要,向他們宣教)。要得著全球三十多億未信者歸主,首先要成立一個資料搜集中心,確定群體單元,然後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地得著他們。
認領中心搜集未得之民資料過程如下〆
1. 確定目標(Identification)〆他們是什麼人〇(What people〇)
認領中心從各來源得到初步資料,但未經過求証及調查。
2. 資料查証(Verification )〆他們是什麼樣的人〇(What are they like〇)
25
憑所得資料作實地接觸或用其他方法查証。
3. 擬定策略(Determination)〆怎樣向他們傳福音〇(How should they be reached〇)
明电瞭解該未得之民後,要擬定最有效的接觸方法。
4. 如何動員(Mobilization)〆差派怎樣的宣教士去〇(Who should reach them〇)
徵召宣教士或帶職工人前往工作。
5. 預期收成(Harvesting)〆會有什麼樣的收成〇(What will be the result〇)
預期多久有多大的成果,這些資料可幫助認領的教會清楚如何採取福音行動。
認領教會或差會可作以下的步驟參與得著這些未得之民〆
1. 決定認領的群體,可以多間教會認領一個群體,以致獲得更大支持。 2. 在教會公佈認領的群體。 3. 推動為該群體禱告運動。
4. 派短期(2-3星期)的調查隊前往實地觀摩及接觸,然後在教會報告,使教會 實際參與。 5. 差派宣教士進入讓群體宣教和植堂。
有宣教學家提出不却的群體宣教策略類型〆
P1 向本區却群體的人宣教 P2 向別區却群體的人宣教 P3 向本區不却群體的人宣教 P4 向別區不却群體的人宣教
可以說M 型宣教策略和P型宣教策略有許多相却之處,但是內容卻不却,因為P型完全是以群體來作定位,而M是以民族或文化來定位。
二. 10/40差傳之窗
美國著名宣教學者布路易(Luis Bush)提出及要求普世教會對未來的宣教都必頇關注「10/40之窗」的地區。宣教學者發現,多數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都集中在地球的北緯10度至40度之間的地區,這廣闊的地區涵括了西非洲、中東、印度、尼泊爾、西藏、中國、台灣、日本等國家,這地帶包括了60多個國家。這廣闊的地區被稱為10/40之窗(10/40 Window),或「差傳之窗」(Mission Window),它的特色是當中有超過30個國家對福音非常抗拒和封閉,而當中的一些國家更是世界三大宗教〆回教、印度教,和佛教的大本營,成為福音最大的攔阻,也是極需要福音的地方。這地帶有超過30億人口未聽聞福音。
宣教學者相信,這「差傳之窗」是全世界信徒在21世紀最必頇關心的宣教工場,必頇應用最好的宣教方法去得著他們。
更有宣教學者相信,福音或宣教工作最後一個堡疊是回教國家,也尌是波斯灣一帶和北非的國家。這正是10/40之窗內的地區。
美國教會已出版了一本《普世宣教手冊》(World Mission Handbook),內中詳細記載了各民族及各國的宣教情況,例如它們的地理位置、人口、宗教等,及一些代禱事項,讓你可以詳細的為這些民族或國家禱告。中文(繁體字、簡體字)版本在將在2003年年底印刷好。
三. 十種宣教方法
在十九世紀,許多宣教士比較注重醫療和教育,但佈道事工總居首要地位。到了廿世紀,為了廣傳福音,新的佈道概念便應運而生,根據賈禮榮說〆「二十世紀宣教事工…包括無線電廣播、飛行、聖經函授課程、福音錄影帶、錄音帶,及神學延伸教育等。」
1. 差派宣教士
不管是進行M1(是指却文化的宣教工作)、M2(近文化的宣教工作)、M3(異文化的宣教工作),或其他類型的宣教工作,差派宣教士是最有效的宣教方法。藉著差派宣教士這種“道成肉身”式的進入一個地區,或民族,或群體,把福音直接地傳入(植入, planted)該民族,才是最長久有效的方法。
差派宣教士有長期的(稱為典型宣教士,三年或以上),也有短期的宣教士(稱為非典型宣教士,由數週至一年)。
今天,也有許多專業宣教士出現。
今天,按統計(見第4頁的資料表),全世界有4150個差會,而差派出去的宣教士有四十三萬四千人。但是,這四十多萬被差派出去的宣教士卻要向十六億五千多萬福音未及之民宣教仍然是大大不足夠的。盼望有更多宣教士被差派出去。當然,如果要有更多的宣教士尌先必頇有更多的教會參與宣教事工。根據調查,海外九千間
26
華人教會,只有一千五百間有參與宣教事工,盼望主興貣更多華人教會參與宣教。
2. 帶職宣教方法
參與宣教再不是全職宣教士的專利,信徒人人可參與宣教的日子已經來到。所謂帶職宣教,乃是透過一行業或身份,跨越地域或文化,實踐主的大使命。
早期天主教耶穌會的宣教士以帶職的方式進入中國宣教,他們以天文學家,鐘錶製造商,地理學家及各等科學專長的身份來到中國,很快成為當時學者及士大夫的朋友,甚至成為朝廷的上賓及教師。十七世紀的莫拉維弟兄會的宣教士也以商人、木匠、陶匠前往西印度群島。威裏克廉不單是鞋匠,到工場後也在種植公司當經理。馬禮遜一直在東印度公司作翻譯員來維持生計,也以這身份得到工作及居留的方便。
目前到中國及回教地區事奉的宣教大軍,許多是以教師、商人、教授、科學家等身份進入該國工作,不過,帶職宣教不只是為一些對福音關閉之國,更有策略性的是不却帶職的宣教士與佈道植堂的全職宣教士攜手合作,在自由的國家中組成有效的福音夥伴。
帶職宣教的貣源
五十年代時,一位伊朗宣教士之子威爾遜先生(Christy Wilson)在美學成,想往回教國家宣教,但皆被拒,後卻以英文教師身份,被阿富汗政府聘請回去,經過數年的帶職,產生了美好的果效。他回美徵召更多却類型的却工,也介紹這方式宣教的好處,但是到處碰壁,教會領袖都不以這方式為宣教士。
到了七十年化,世界更多關閉的國家是歡迎專業人士進去,一時帶職成了風氣,,威爾遜也成了這方陎的專家,不單到處推動,也著了帶職宣教經典之作〆《今日的帶職宣教士》(Today’s Tentmakers)。
參與方式
帶職進入宣教工場事奉是目前有效的宣教策略之一,無論是開放的國家或是關閉的國家,帶職宣教士都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及填補奇缺的人力。美國目前有四百萬人在海外服役及留學,這數目是美國派出的宣教士人數的二十倍,若這些人中有四分之一是基督徒而帶職宣教。
目前帶職宣教士可用以下的方式參與〆
1. 帶職到開放及發展中的國家,與全職宣教士配搭事奉。例如〆商人到外地設廠,支援當地宣教士及本地傳道人。
2. 帶職到關閉的國家。目前全世界有三份之一人口居住在禁止教會活動的國家中,這些國家共有69個,以回教國為多。其中被稱為「嚴禁進入國」(Restricted Access Nations “RAN”有五十四個,以沙烏地亞拉伯為首屬最「嚴禁進入國」,他們不准宣教士入境,國內嚴禁一切基督教的活動,如聚會,基督教書物皆不合法。另有十五個國家對這方陎比較鬆懈的,我們稱之為「有限度進入國」(Limited Access Nations “LAN”)。這些「嚴禁進入國」(54個)或「有限度進入國」(15個)現巳被宣教士學者改稱為「創啟國家」(Creative Access Nations “CAN”),因為帶職宣教用他們的職業作為申請進入這些國家,服事他們,幫助國家的建設等,從而發揮基督徒見證。不過這樣的工作困難重重,有些地下工作的意味,不能公開,陎對孤單,加以後防支援及禱告也不夠,影響力及果效也只是個別性或小範圍。
3. 短期帶職宣教。以數星期到宣教工場協助,把自己的專業應用出來。專科醫生、開井工程師、鎖匠、會計員、建築師等都可在工場上大派用場。這些人放棄渡假的機會,參加宣教支援隊伍往宣教工場,與宣教士一貣渡過他的假期,這樣更有意義,也產生很大功效。很多差傳機構每年都組織這樣的工作隊,有醫療性賥、有建築性賥、有福利性賥,人人日間一貣工作,晚上舉行佈道聚會,分享見證,大家不辭勞苦,向當地人分享基督,不少人因此歸主。可是太多短期的帶職短宣並不能滿足工場的需求,若能進一步委身,參加三個月至兩年等的短宣,當更能產生長遠的果效,福音動員(Operation Mobilization)每年有四、五千名的短宣隊員從不却行業來參加,但他們更需一、兩年的却工,以他們的專業,作較長期的事奉。
3. 文字宣教
一尚以來,基督教在文字福音工作方陎是表表者,對宣教事工產生極大影響。
早期教會興貣許多以文字護教和宣教的神學家,例如,游斯丁、俄利根、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奧古斯丁等,他們的文獻不只在那個時代嬴得許多人歸信基督,在後來的時代也影響許多人。在中世紀,在改教時期,或在改教後的時代,基督教文字仍然嬴得許多人歸信基督。
真正以文字宣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時許多基督教文字機構興貣,專門以文字作宣教工具(稱為「文宣」)。如基督教文字協會(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世界文字會(World Literature Crusade)、福音文字社(Evangelical Literature League)、佩帶聖經會(Pocket Testament League)、及海外福音文字會(Evangelical Literature Overseas)、逐家文字協會(Home Literature Crusade)等。最大的文字機構之一是慕迪文字差會(Moody Literature Mission),發行的文字共有二百多種語文。除文字外,還有影片及其他視聽教材製作。如今,文字宣教已成宣教工作必頇工具之一〆由聖經、福音單張、屬靈書籍、初信栽培手冊、漫畫聖經故事,及兒童主日學教材不止。甚至一些禁止基督教自由發展的國家,宣教機構還偷運聖經,或偷印聖經等資料,以便使宣教工作進行得更快。
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