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入文档标题] [选取日期]
诗歌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基本特点;
2、掌握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解题思路及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答题思路的理清、答题规律的灵活掌握。
教学方法: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古人读诗特别注重以诗论诗,有了比较,就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近几年的全国高考卷(明年我们四川也将归入全国统一命题),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查大家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
二、进入新课
诗歌比较鉴赏 就是对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相近或相反的诗歌进行比较、鉴别、赏
析。目标是求同辨异,鉴别优劣。(考察方向) 1、内容、感情的比较鉴赏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 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1)王诗写的是“秋夜”(要点:特点),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要点:具体内容);(1分)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要点:手法)(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要点:特点)的心境。(1分)一、二句直接抒发诗人独坐的
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感情;三、四句借草木零落昆虫哀鸣的景象含蓄地抒发悲哀的感情(要点:内容、手法,情感)。(1分)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要点:特点)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要点:内容、手法,情感)。(1分)
2、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
1
[键入文档标题] [选取日期]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要点:相同的特点)的手法。对比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诗宫内外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要点:内容)(1分)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贪于享乐的统治者。(要点:情感)(1分)第二首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讽刺荒淫误国的统治者,感叹王朝兴衰。
3、诗歌风格的比较鉴赏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问题:试比较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李词婉约细腻(要点:特点),(1分)词人把无言的深沉的离愁情感(要点:情感)寄托在月亮、梧桐(要点:内容)等缠绵的意象上,并且把抽象的愁思化成丝线可“剪”可“理”,更加具体细腻可感。(1分) 朱词则悲壮慷慨,(1分)借夕阳、江河、大地等壮阔的意象,抒发词人对国破家散的现实的沉痛之情,语调高昂,感情激越。(1分)
三、小结:
1、考察范围:内容、语言、手法、情感。 2、答题步骤及要点:
(1)如内容(手法、情感、风格)特点相同,则先概括;
(2)对第一首诗歌进行解答,先概括内容(或情感、手法、语言)特点,再结合其他三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3)仿照第一步对第二首诗进行解答。
一般按分值推要点,先同后异,依序对比作答 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 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
2
[键入文档标题] [选取日期]
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3分) 二、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问题: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第一首用晚春花飞的悲伤之景正面烘托离别的伤感;第二首用早春雨后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的伤感,以乐景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的伤感;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正面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三、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问题:两首诗中都有“还似”一词,都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两首诗都有“还似”一词,用的是联想的手法。 第一首由当地(咸阳)想到别地(洞庭),第二首由眼前想到过去。
《咸》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
《宿》诗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4分)
二、试题回放: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3
[键入文档标题] [选取日期]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题: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衬托这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
三、病例分析:
病例一、王诗衬托出戍边战士的孤独凄凉和官员们的生活腐败(0分) 阅卷老师评价:不明诗理,望文生义。
建议:解答题目之前,应该花点时间准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无米之炊只能空饿肚子。 病例二、第一首诗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征人的坚强不屈。(1分) 阅卷老师评价:无视要求,以空对空。 建议:要结合诗句中的“风”、“冻裂”“叶落”等特殊意向来充实自己的分析。不能以一些 空洞的概念来代替自己的理解。 病例三、第一首诗歌用“冻泥裂”、“叶落”等等衰败景象衬托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一壮 丽的景象。(0分)
阅卷老师评价:不辨手法,生搬硬套。
建议:首先理解什么是衬托,了解诗歌衬托手法的运用常见的是用什么衬什么。比如“蝉噪 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拿有声衬无声。 病例四:陈诗用“冻泥裂”、“叶落”、“直上天山雪”衬托了边塞生活的困苦,表达了思乡之 情。(1分)
阅卷老师评价:浅尝辄止,是是而非。
建议,思考问题不要流于表面和浅层次,学会深入思考,揭示诗歌的主旨。 答案:陈羽的诗歌用恶劣的环境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 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体现了诗情画意之美。
王昌龄的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衬托感情,深沉感人。
三、比较阅读的常考的其他类型的题目:
刚才的题目是从表达技巧的运用方面考查了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 但是高考中这类题目的考
查还可能出现其它类型的题目。比如:
1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举例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