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
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各组微粒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 A.
和 B.
和
C.
与
D. H2O和D2O
【答案】C
..................
点睛:同位素的研究对象是核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同一位置,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但由于原子质量或质量数不同,从而其物理性质有所差异。 2. 关于燃料充分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热能要充分利用 B. 充足的空气就是指空气的量越大越好 C. 固体燃料燃烧前要粉碎 D. 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雾状喷出 【答案】B
【解析】A.燃料的燃烧一定为放热反应,故燃料的充分利用即是让燃料充分燃烧并充分利用热能,若燃烧放出的热量不能充分利用,则造成燃料的浪费,A正确;B.燃料燃烧时要通入适量的空气,但若空气量过多,则会导致带走部分热量,所以并不是空气量越多越好,B错误;C.固体燃料燃烧前粉碎,能增大固体表面积,有利于燃料的充分燃烧,C正确; D.液体燃料燃烧时以雾状喷出,能增大和助燃剂的接触面积,故有利于燃料的燃烧,D正确,答案选B。
3. 下列物质的混合物,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 ) A. 液溴、C. 苯、
B. 溶液 D.
溶液和碳酸钙固体
溶液、
溶液
【答案】C
【解析】A.液溴易溶在四氯化碳中,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A错误;B.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钙固体需要过滤分离,B错误;C.苯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能用分液漏斗分离,C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D错误,答案选C。 点睛:明确物质的性质差异和常见分离提纯方法是解答的关键,例如萃取适合于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结晶法适用于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分液适用于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过滤适用于不溶性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分离方法。
4. 古代我国沿海居民利用海水制食盐,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进一步使食盐结晶出来,这种方法在化学上称为 ( ) A. 蒸馏 B. 冷却结晶 C. 重结晶 D. 蒸发结晶 【答案】D
【解析】结晶法适用于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蒸馏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法,适用于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杂质。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进一步使食盐结晶出来,这种方法在化学上称为蒸发结晶,答案选D。
5. 游泳池是公共场合,必须保持用水的清洁卫生,游泳池中的水常用漂白粉消毒,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漂白粉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答案选B。6.
和
的相同之处是 ( )
A. 质子数 B. 核外电子数 C. 化学性质 D. 颜色 【答案】A
-【解析】A.因Cl和Cl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且都是单原子核的微粒,故具有相同的质子
数,均是17,A正确;B.Cl是Cl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形成的,Cl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Cl-的核外电子数为18,两者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B错误;C.Cl-得到一个电子后,化学性质稳定,而Cl原子最外层是7个电子,易得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C错误;D.Cl为
-
-
Cl原子不能稳定存在会发射一定的光,D错误, 无色离子,所以二者的颜色不同,答案选A。7. 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共价键又含有离子键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H2SO4中只有共价键,A错误;B.H2中只有共价键,B错误;C.KCl中只有离子键,C错误;D.NaOH中存在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间的离子键和O、H之间的共价键,D正确,答案选D。
点睛:明确化学键的含义和判断依据是解答的关键,一般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容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容易形成共价键。注意特殊物质中的化学键(如铵盐、氯化铝等)。
8. 下列化学式既能标明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 ( ) A.
B.
C. CO2 D.
【答案】C
【解析】A.NH4Cl为离子晶体,化学式为晶体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晶体中不含单个分子,A错误;B.SiO2为原子晶体,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为Si原子与O原子的个数比值为1:2,B错误;C.NH3是氨气的化学式,其晶体为分子晶体,NH3能表示一个氨气分子,C正确;D.Na2SO4为离子晶体,化学式为晶体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晶体中不含单个分子,D错误;答案选C。
9. 可以证明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的性质是 ( ) A. 熔融状态能导电 B. 具有较高的熔点 C. 可溶于水 D. 溶于水能导电 【答案】A
【解析】A.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以分子存在,所以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A正确;B.具有较高熔点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如二氧化硅,B错误;C.可溶于水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如HCl,C错误;D.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如硝酸等,D错误;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侧重考查基本概念,明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根本区别是解本题关键,注意不能根据溶解性大小、水溶液酸碱性、水溶液导电性强弱判断化合物类型。
10.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由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 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C. 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化学键
D. 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答案】C
【解析】A. 由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例如氢气等单质,A错误;B. 非金属元素间也能形成离子键,例如铵根和氯离子形成的氯化铵等铵盐,B错误;C. 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化学键,例如稀有气体分子,C正确;D. 共价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例如氢氧化钠等,D错误,答案选C。 11. 一定条件下,
氢气和
碘晶体完全反应,生成
碘化氢气体,吸收
的热,则下列热化学方程正确的是 ( )
A. C. 【答案】C
【解析】一定条件下,0.5mol氢气和0.5mol碘晶体完全反应,生成1mol碘化氢气体,吸收26.5kJ热量,因此生成2molHI吸收的热量是53kJ,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为H2 (g)+I2 (s)→2HI(g)-53kJ,答案选C。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浓硫酸稀释时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浓硫酸稀释时只有水合过程
B. 蔗糖是非电解质,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蔗糖溶于水既没有扩散过程又没有水合过程 C. 家用石碱(
)久置后,由块状变成粉末状,这一变化是风化的结果
B. D.
D. 从冰箱中取出物品,表面很快出现水珠,这种现象叫潮解 【答案】C
【解析】A.物质溶解过程中包括两个过程,一是物质扩散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二是物质水合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溶解后溶液温度变化取决于二者相对大小,浓硫酸稀释时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所以溶液温度升高,A错误;B.蔗糖溶解过程中包括物质扩散过程和物质水合过程,蔗糖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两个过程中热量变化相当,B错误;C.结晶水合物在常温时放在干燥的空气里,会逐渐
失去结晶水的现象叫风化,所以家用石碱(Na2CO3?10H2O)久置后,失去结晶水,有块状变成粉末状,这一变化是风化的结果,C正确;D.冰箱中冷藏的物品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温度低的物品液化成小水滴,是一种液化现象,不是潮解,D错误,答案选C。 13. 下列物质发生所述的变化时,所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属于同类型的是( ) A. 干冰和
的升华 B.
和
分别在水中电离
C. 二氧化硅和生石灰的熔化 D. 将氯化氢和有机溶剂四氯化碳分别加入水中 【答案】A
【解析】离子晶体熔化克服离子键,原子晶体熔化克服共价键,金属晶体熔化克服金属键,分子晶体熔化或升华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则A.干冰和I2(s)的升华,均破坏分子间作用力,A正确;B.NaBr和HI在水中电离,分别破坏离子键、共价键,B错误;C.二氧化硅和生石灰的熔化,分别破坏共价键、离子键,C错误;D.将氯化氢加入水中,破坏共价键,有机溶剂四氯化碳加入水中,无作用力破坏,D错误,答案选A。 14. 加入氧化剂,可实现前一种物质转化为后一种物质的是 ( ) A. C. 【答案】C
【解析】A、氯气溶于水即可得到氯化氢,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不需要加氧化剂,A错误;B、氧化铜转化为铜,铜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还原剂,B错误;C、锌生成硫酸锌,锌元素化合价升高,需要氧化剂,C正确;D、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答案选C。
15. 下图是一种原电池装置,关于该装置工作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B. D.
A. 锌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为:B. 电子经由导线从铜片流入锌片 C.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答案】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