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忘食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做为革命家做的三件事,恪守着“说了也做了”的原则,是一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的革命家。
四、布置作业:1.继续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识记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全班朗读课文 二、了解闻一多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不同的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他如此高大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进入了解闻一多环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文章在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交流。
明确:语言、肖像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
首挺胸、长须飘飘。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以上描写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具体感知。
三、感悟闻一多
教师:从语言、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能了解闻一多先生的高大形象,文中也有许多读起来像诗的语句,能引发读者丰富的感受和思考,让我们一起体味,从中感悟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品格。
请同桌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揣摩体会其表达效果。(提示:从用字、句式、修辞、情感方面体会)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对偶,语言音乐美、情感美,赞美、崇敬之情。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比喻,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
(3)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字词凝练,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沥”,表现他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
四壁。
——语言富有诗意美。表现他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用心极专、怡然自适。
四、追忆闻一多(作业布置)
教师:全文议论中饱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叩击我们的心弦,使我们对闻一多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通过本文学习,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哪些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
明确: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事例:1930年,作为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且主考官的闻一多,慧眼识人,破格录取身上潜伏才气的臧克家,后来臧克家出版诗集《烙印》享誉诗坛。
知识连接:臧克家和闻一多先生的事情——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
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教师: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板书: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者:《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课后反思: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在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按照初识闻一多——再识闻一多——了解闻一多——感悟闻一多——追忆闻一多的环节,并插入《建国大业》中闻一多被杀害前公众演讲的影片片段,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整个教学进程中诵读方式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有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默读、速读、齐读、个人挑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