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活泼的形式──从教学案例所涉及到的内容上看:既可以是完整的一节课,又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从教学案例所具备着的结构上看:既可以在描述过程中随时加以评析,又可以在描述过程结束后而整体加以评析。
(4)严格的区别──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区别:教学设计是在教学过程发生之前设计的教学流程,教学案例则是在教学过程已然发生过后而对教学过程的反映;与教学实录之间的区别:教学实录是对教学过程的完整描述,教学案例则是对教学过程的选择性描述及简要评析。
4-1-3.“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完整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如下基本要素。
(1)案例的背景──由教学案例所描述的教学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基本要素所构成。
(2)案例的主题──教学案例想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可以是对教学理念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对教学行为的体会、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等。
(3)案例的细节──构成教学案例主体部分的基本单元。
(4)案例的结果──由教学案例所描述的教学行为引发的必然。可以是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反应、教师的感悟、解决的问题、留下的遗憾、引发的思考等。
(5)案例的评析──教学案例中除去主体部分对教学事件的描述以外的议论部分。
4-1-4. “教学案例”的撰写技巧
若在撰写教学案例时能够把握住如下几个要点,则就可以称得上是把握住了教学案例的撰写技巧了。
(1)交待清晰的背景──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实际上是对在特定背景下所发生的教学事件针对特定的描述主题做出的选择性描述。考虑到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背景下能够给人感受到不同的意义,所以在撰写教学案例时必须交待清晰的背景,以便帮助读者对教学案例做出准确理解。
(2)凸现鲜明的主题──撰写教学案例一般是为了说明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一个教学案例应集中说明某一个问题,而这个被说明的问题通常就可以被称之为该教学案例的主题。撰写教学案例时,应该把教学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的那些与所要说明的问题相关的细节选择出来并描述清楚,这样才能使教学案例的主题被鲜明的凸现出来。
(3)做出中肯的评价──完成教学案例主体部分(对教学事件、教学行为的选择性描述)后,应该针对所描述的教学事件、教学行为,从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作切合实际的评析,给出带有作者观点的中肯评价。
(4)留下思考的空间──对于教学实践中的某一具体问题,不能指望仅仅针对一次实践作出一次理性评析就能够解决,而教学案例能够较为便利的帮助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保持着持续性的、理性的关注。从这一角度看,教学案例的“评析”部分一方面应该努力发掘教学事件、教学行为中的理性因素,另一方面又应注意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以便对相同的主题作持续性的深入研究。
4-2.教师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任何研究都期望出成果;任何研究的成果都应该尊重研究过程的基本特征而选择特定的方式来呈现。理论研究的成果一般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应用研究的成果一般以产品的形式呈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行为而进行的。“行为研究”则应该在三个不
同的层次上依次展开:第一,通过研究努力对行为本身作准确认识;第二,通过研究希望能从行为当中有所感悟;第三,通过研究可以在对行为的理性感悟基础上提炼出观点并形成理论。因此,教师的研究成果相应也就应该在这样三个层次上呈现。这里着重从教师针对学科教学的研究谈一谈相应的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4-2-1.学科教学的研究成果应能对教学行为作准确描述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学科教学的内容都是相应学科知识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即使是涉及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研究,一般也不需要针对相应的学科知识体系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研究进而创造出新知识,只需要针对学科教学行为作所谓的“行为研究”,通过“行为研究”把握学科教学过程的特征和规律,进而理性的改善学科教学行为、规范学科教学过程。仅就学科教学行为研究的目的而言,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学科教学行为能够形成客观而准确的认识。
基于这一层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对学科教学行为客观的、准确的描述。“教学日志”和“教学叙事”就是这样的学科教学行为研究成果的两种文本呈现方式。
(1)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是指针对教学行为中的某些典型片断作出客观性描述而形成的文本。
教学日志实际上就是教师的工作日志,是教师对所实施的学科教学行为中某些较为典型的片断的描述性记录。这样的描述性记录与教师职业活动同步,可以作为教师的职业活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描述性记录所涉及到的教学片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同时又具有较为随意的选择性;这样的描述性记录坚持做下去便可以形成相应的职业习惯,形成习惯后就不会感觉到有额外的负担;这样的描述性记录所对应的时间单元没有特殊的要求,笔者习惯以“课时”为撰写教学日志的时间单元,并将这样的描述性记录冠名为“教学拾零”。
教学日志是在学科教学行为发生后对所选择的某一些典型的行为片断所作的客观的描述性记录。这样的描述性记录在把已经发生过的行为转化为文字和符号加以记载的同时,实
质上已经通过这样的转化迫使描述者对所记录的学科教学行为片断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描述性记录可以帮助描述者借助于文字和符号的形式对学科教学行为中的某些典型的问题作持续性的关注。
教学日志实质上是学科教学行为中典型片断的文本化表现形式。这样的文本化表现形式便于将学科教学行为中有价值的经历做理性的、有序的积累;这样的文本化表现形式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科教学研究的初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对学科教学作深入研究的极好资源。
案例1:关于“凸透镜焦距的测量误差”的教学日志
场景:学生分组实验课堂(实验室)
课题:《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教学片断:介绍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师:关于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中学物理介绍如下三种。
①平行光聚焦法
让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通常取阳光作为平行光)通过凸透镜汇聚于光屏上某点,测得该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则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