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C:假设把墙撤去,球将仍然静止在原处。这就可以表明:在墙未撤去之前对球并不施加弹力作用。
师:同学们同意C同学所做的这个“撤墙假设”的分析吗?
生(大多数):同意!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D:我感觉“撤墙假设”的分析有点问题,但是又说不清楚。
师:你刚才坐在椅子上,现在你站起来了,而椅子仍然静止在原处,我们不妨将其称为“撤人假设”吧。这“撤人假设”能表明你在站起来之前没对椅子施加力的作用吗?
生D:我懂了!
师:现在看来“撤墙假设”并非明智之举。可是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墙是否对球有弹力作用呢?
生:??
师:我们退一步想:假如“墙对球有弹力作用,球的受力情况如图3中B图所示”又怎样呢?
生E(A图作者):那样球就不能处于静止状态而要向右运动了。
师:但是地面可以给球一个向左的静摩擦力与之平衡呀?
生E:不行,因为地面对球的向左的静摩擦力将会使球沿着顺时针方向转起来。
师:如果“真的受向左的摩擦力,真的使球顺时针转起来”又会怎样?
生E:那样球就应该受到向右的摩擦力而逆时针转起来。
师:如果“真的受向右的摩擦力,真的使球逆时针转起来”又会怎样?
生E:那样球又应该受到向左的摩擦力而顺时针转起来了。
师:这就有意思了:假如球受到向左的摩擦力,那么球就会顺时针转而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假如球真的受到向右的摩擦力,那么球又会逆时针转而受到向左的摩擦力;??真是叫人“左”、“右”为难!
(全体同学会心地笑,课堂气氛很热烈)
生E:“‘左’、‘右’为难”只能说明:地面对球没有摩擦力作用。
师:由“地面对球没有摩擦力作用”又可以判断??
生E:墙对球没有弹力作用。
师:所以你才创作出A图这样的好作品,祝贺你胜出!
生E:我在画球的受力图时是凭感觉,现在道理都清楚了。
师:弄清了什么道理?
生E:在力的产生条件难于确认时,可以先假设受到力的作用,然后借助于力的作用效果做出最终判断。
师:说得很好!你实际上已经概括出判断物体受力与否的第二个判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物体受力与否。
??
评析: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完成。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把握教学的进程;学生则在思考、讨论、回答、板演等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体验,并能及时肯定学生所体验到的真理。师生的对话中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智慧。比如:“撤人假设”与“撤墙假设”的类比;再比如:“‘左’、‘右’为难”的引导等。所表现出的教学智慧在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下了久远的影响。另外,在接下来的例题3的分析中,师生又共同概括出:根据力的基本特征判断物体受力与否。在完成知识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对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上述教学案例选择了《判断物体受力与否的判据》的教学片断做出了客观描述,所描述的教学活动着力解决了在受力分析的相关问题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的所谓“撤强假设”的错误分析方法,通过通俗的类比而巧妙的指出其逻辑缺陷,并借助于“假设”的方法自然给出受力分析的“判据”,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过程流畅、逻辑线索清晰、师生互动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较大限度的体现。在上述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笔者撰写了教学论文《“撤墙”假设并非明智之举》,发表于《物理之友》2001年第9期。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针对教学行为作批判性思考和评判,并将这样的批判性思考和评判的思维活动记录下来而形成的文本。
教学日志、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纯粹是对教学行为的描述,后者则是在对教学行为做选择性描述后还将做出相关的评析。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的主要区别则是:前者的主体部分仍然是对教学行为的描述,而后者则是针对教学行为的批判性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
教学反思可以在关注教学行为的某个侧面基础上进行专题反思,专题反思具有明确的问题趋向,相应的批判性思维活动较为深刻;教学反思还可以在关注教学行为的各个侧面基础上进行整体反思,整体反思能够相对完整的认识教学行为全过程,相应的批判性思维活动较为开阔。
从反思时机的把握上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课前反思,即针对教学预设中的相关问题所作的由知识与经验支撑着的行为批判;课中反思,即针对教学生成中的相关问题所作的由灵感与经验支撑着的行为批判;课后反思,即针对行为效果的改善、教学经验的积累等问题所作的由责任与态度支撑着的行为批判。
案例4:关于“光电子的发射率”的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