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酒店餐饮行业及公司分析 增长仍是主旋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4 12:15: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酒店、餐饮行业:增长仍是主旋律 酒店行业发展概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酒店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酒店行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不过,近年来,由于经济周期下行压力及行业内竞争加剧,我国酒店行业增速开始放缓。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饭店11676家(国家旅游局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中有13513家星级饭店,其中只有11676家填报了2011年度经营数据),客房147.49万间。

虽然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酒店行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客房规模方面,2011年数据显示,美国拥有酒店客房约490万间,是中国星级饭店客房总数的3倍多。在星级酒店客房结构方面,中国的三星级酒店客房数量最多,占行业总客房量的41.4%,其次是四星级和五星级的高星级酒店,而美国客房数占比最多的是房价在85美元以上的高星级酒店,占行业总客房量的48.5%。

在客房出租率方面,2003年受“非典”不利影响,我国星级酒店客房出租率大幅下滑,但是2004年迅速恢复,之后稳定在61%左右,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客房出租率又出现下降,但是降幅远远低于美国,而自2010年开始,客房出租率迅速回升,并且一直高于美国酒店客房出租率。

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酒店业发展受旅游业发展直接影响。

酒店业发展受旅游业发展直接影响。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以及入境游人数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极大地增加了对酒店的需求,促进酒店业的发展。旅游业主要受宏观经济、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即使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我国GDP仍然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而2011年我国人均GDP更是突破5000美元大关。根据经验数据,一国酒店业的发展与其GDP增速存在较高关联度,其值约为0.914,即GDP增长10%,酒店业绩提升9.14%。

2、城市化带动酒店业快速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会带动酒店投资的迅猛增长。中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71个,美国是50个。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预计仍将以每年不少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中国酒店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化率较之发达国家发展潜力极大(发达国家一般为70%~80%)。因此,中国酒店行业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酒店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比较明显

酒店业发展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因此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这一点从客房出租率与GDP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几近一致可见一斑。而市场遭遇的意外冲击(如金融危机等)更是会直接导致景气指数下降。另外,不动产供给的相对滞后性是酒店业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而供给减小则是景气见底回升的动力。图38和39显示了美国和中国酒店行业的周期性情况。

我国酒店行业起步于改革开放,1979年4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项目——白天鹅宾馆的协仪正式签署,标志着我国第一批合资合作饭店开始建设。1983年2月6日,白天鹅宾馆正式开业。这是我国第一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大型合作酒店。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酒店业进入了扩张期,当时国家推出了发展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政策,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建立酒店管理公司及有关政策问题请示的通知》等,在政策推动下,一大批以学习外国酒店集团经营管理模式为特征的中国本土的管理公司或酒店集团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扩张过猛导致供给总量过剩,1993年至1998年,全国饭店平均出租率、利润率逐年下降,再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1998年全行业开始亏损,全国平均客房价格下降了136%,平均出租率下降约3个百分点,之后中国酒店业在低迷中进行调整。2003年“非典”使得中国旅游、酒店业业绩全面下滑,酒店业的经营降至谷底,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的酒店平均出租率只有10%左右,同比下降70%。

2004年“非典”过后,中国酒店业开始迅速复苏,全行业开始扭亏为盈。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客房出租率开始下滑,至2009年全国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比2007年下降了5.1%,而随着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因素的消退,2010年中国酒店业开始恢复发展。

从酒店供给角度来看,我国酒店建设在1994年达到第一波高潮,此后供给增速放缓,之后2000年我国酒店家数出现明显增长,这可能是因为在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期间暂停的项目集中恢复建设。之后酒店数增长率在波动中下降,特别是2010年开始供给减少。在经济下行周期,我国酒店行业供需博弈,正在寻找新的均衡点。

酒店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

国内酒店集团30强的发展速度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0年度最具规模的30家中国饭店管理公司(集团),共有饭店2049家,客房426647间(含筹建项目),平均每个集团有饭店68.3家,客房14222间。饭店数量排名前5位的集团分别是:锦江国际、金陵酒店、开元集团、雷迪森旅业和港

1

中旅酒店;客房数量排名前5位的集团分别是:锦江国际、开元集团、港中旅酒店、金陵酒店和首旅建国,这5家集团的饭店客房数量均已超过2万间。

与2009年相比,集团饭店总数增加了369家,客房总数增加了70573间,客房数量增长率为19.8%,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平均每个集团拥有客房数增加1944间,增长率为15.8%。饭店数量超过50家的集团15个,比2009年增加了4个,比2008年增加了10个;客房数量超过2万间的集团5个,比2009年增加了2个;其中,2010年度规模增长速度前五位的集团分别是开元集团(69.1%)、上海衡山(39.6%)、山东银座(31.3%)、雷迪森旅业(30.3%)和山东蓝海(27.6%)。

从我国各个饭店集团之间的规模对比来看,包括正在筹建的饭店项目,客房数量达到2万间以上的集团有5个,分别是锦江国际、开元集团、港中旅酒店、金陵酒店和首旅建国。这5个集团总客房数为197063间,占30个集团客房总数的46.2%,在规模上较其他集团有一定优势,形成了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第一阵营。根据《Hotels》杂志2010年10月发布的最新全球饭店集团规模排名,锦江国际、港中旅酒店、金陵酒店和首旅建国4个集团均进入前50名,在规模上向国际水平进一步靠近。客房数量在1万至2万间之间的集团有10个,分别是山东蓝海、碧桂园凤凰、岭南国际、雷迪森旅业、湖南华天、国宾友谊、世贸君澜、粤海国际、河南中州和岷山饭店,客房总数为132037间,占30个集团客房总数的30.9%,组成了我国饭店集团的第二阵营。还有15个集团客房数量尚不足1万间,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说明我国饭店产业结构仍未形成产业规模壁垒。

国内酒店集团与国际仍存在巨大差距

与国际酒店集团的规模对比来看,根据2011年9月份《HOTELS》杂志的排名,位于前十位的国际酒店集团拥有酒店总数达到了35827家,平均每家酒店集团拥有客房43.9万间。我国排名前十位的国内酒店集团,拥有酒店3132家,平均每家酒店集团拥有客房4.3万间。在酒店数和客房数这两个指标上,国内前十强与国际前十强均有一个数量级的差距(10倍)。

国际排名首位的洲际酒店集团拥有的酒店数量和客房数量分别是4437家和64.7万间,客房数量是目前国内排名首位的锦江国际(10.7万间)的6倍多。在增速方面,2006年-2010年期间,锦江国际酒店数和客房数年均增幅分别达到了38.8%和24.9%,而同期洲际集团酒店数和客房数的年均增幅仅为4.6%与4.1%。由此可见,中国饭店集团平均规模较小,各集团之间的规模差距较大;虽然我国饭店集团保持了规模上的持续快速扩张,但与国际发达水平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而从品牌战略上看,我国饭店业的品牌化发展过程,从“忽视品牌”到“热衷国际品牌”到致力于“打造本土品牌”,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但总体来说,仍停留在品牌建设的初级阶段。从表26中可以看出,我国使用集团品牌的饭店比例和集团品牌影响力指数两个指标,从2008年至2009年有了较大提升,而到2010年又出现了小幅下降,这种数据变化与每年参与统计的30个集团不完全一致和部分集团进行了品牌战略调整有关,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饭店集团的品牌化建设在三年间并没有实现明显的进步。事实上,与国际酒店集团相比,我国大部分饭店集团还没有真正步入品牌建设阶段,所谓的“品牌”只是个名称和标识,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模糊,品牌个性没有得到明晰的彰显,品牌标准和支撑品牌战略的各个系统还没有完善,与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化,还相距较远。

国内酒店集团与国际差距较大的原因是,我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起步较晚,规模相较国际发达酒店管理集团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酒店集团正处于扩张期,与国际较成熟的市场相比,规模扩张仍然是发展的主线,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还有所欠缺,并且由于急于扩张规模,而忽略了品牌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改善,另外国内酒店管理人才的缺乏也是造成差距的原因之一。

高星级酒店处于行业主导地位

酒店行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高星级酒店

近年来,从企业到各级政府,都对投资高星级饭店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高星级饭店的数量快速增长。

目前,全国五星级饭店已达615家,占所有星级饭店数的5.27%,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客房数21.6万间,占全国星级饭店客房总数的14.76%,实现利润64.83亿元,占所有星级酒店利润总额的105.5%,同比增加7.59%。全国四星级饭店达2148家,客房数42.46万间,实现利润2.0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创造的利润占到所有星级酒店利润总额的108.92%。换而言之,低星级酒店整体上是亏损的。

我国酒店行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一高一低”两头。一头是高端的五星级酒店市场。目前,我国五星级酒店市场主要以外资为主,且处于高速扩张期。另一头是价廉的经济型酒店市场。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主要是内资主导,不过外资酒店集团也越来越重视这一市场,例如法国雅高旗下的宜必思以及美国温德姆酒店集团旗下的速8等经济型酒店品牌都在中国实施高速扩张计划。经济型酒店市场的竞争必将在走马圈地过程中趋于白热化。而在行业非主要赢利点的三、四星级酒店市场,内资占据数量上的优势,但是利润微薄,处境尴尬,而且面临被兼并、整合或者转型的巨大压力。此外,一、二星级以下低端市场,属完全竞争市场,并受知名经济型酒店强力挤压,其出路或是被加盟,或是被并购。

高星级酒店市场竞争正向二线城市延伸

2

目前,在区域分布上,我国高星级酒店主要集中在东部较发达城市地区。2011年,东部地区拥有五星级饭店454家,占全国五星级饭店总数的73.82%,四星级酒店1318家,占全国四星级酒店总数的61.50%,全国范围内广东五星级饭店数量最多,达92家,占15.46%,而江苏省拥有四星级饭店数最多,达186家,占8.7%。拥有五星级饭店数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福建、重庆、海南、辽宁;拥有四星级饭店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福建、河北、安徽、四川、江西。

早期开发的五星级酒店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新的发展趋势则是向二线和三线城市扩张。2000年,北京和上海共占据了中国117家五星级酒店的29%。而到2005年,这个比例下降到25%,2010年又下降到了17.3%。另外,一些顶级的酒店管理集团也将高端酒店品牌转向中国较为富裕的二线城市。万豪集团就是全球顶级酒店管理集团将业务拓展到二线城市的例子,它目前在中国拥有58家酒店,根据相关计划,截至2016年底,其在华酒店数目将在目前58家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10家,而和万豪此前布局侧重于北京、上海这些枢纽性城市不同,其预备新开的52家门店将覆盖至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天津、成都、义乌、常州、杭州、黄山、宁波、株洲等。此举也表明了万豪集团拓展中国市场的决心。

经济型酒店发展迅速

经济型酒店处于“黄金十年”发展期

在以往的酒店行业竞争格局下,高星级酒店价格昂贵,而低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在设施配置上也比较低端,难以满足消费升级下的游客诉求提升需求。中小企业商旅顾客对价格较为敏感,其中90%对于价格的接受程度在每间夜100-300元之间,在设施上则基本是对于舒适、整洁、便利的需求。经济型酒店省去星级酒店的奢华装潢和非必要的娱乐设施,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同时迎合商旅顾客最为关注的需求点使其在层次上树立一定形象。于是,“以低价享受星级服务”的差异化定位获得市场极大认可。

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经济型酒店特指以锦江之星、如家等为代表的一类连锁型酒店。经济型酒店以“质优价廉”为主要卖点,在发达国家酒店市场一直居主导地位,占有70%左右的市场份额。但在中国起步较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据预测,未来十年该市场至少还有10倍左右的增长空间,且二、三线城市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型酒店网数据显示,至2011年底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家数为7314家,较之上年增加42.85%,约占一般旅馆总数的22.16%,客房总数为747045间,其市场份额在10%左右。

虽然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扩张迅速,但其在区域分布上一直存在较明显的非平衡性。目前国内经济型酒店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型酒店业最为发达,至2011年底,长三角地区已开业的经济型酒店数达2351家,占全国经济型酒店总数的32.14%。在全国经济型酒店密集度最高的六大省市中,长三角的两省一市(江苏、浙江和上海)均名列其中。而北京经历了08年奥运前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增速开始放缓,由2009年的第二位滑至第四位。四川虽然暂列末位,但总体发展平稳,近年来呈现逐渐提速的态势。

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大城市中,经济型酒店密度最高的六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广州和南京。六大城市的已开业酒店总数达2394家,占全国经济型酒店总数的32.73%,客房总数为254896间,占全国经济型酒店客房总数的34.12%。上海、北京和杭州分别位列前三甲,酒店总数分别为771家、627家及302家,客房总数分别为85833间、68121间和28766间。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在国内经济型酒店规模前十大的城市中占绝对领先位置,第二梯队的杭州、深圳、广州、南京等城市目前经济型酒店规模都比较接近,短期内不会出现跨越式增长势头。

经济型酒店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与国际酒店市场相比,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市场是一个刚刚开发且潜力巨大的市场。从1997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酒店——锦江之星诞生至今,中国市场已经形成三大阵营。第一大阵营是全国性的本土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如家、锦江之星、7天等等;第二大阵营是区域性的特色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山水时尚酒店、桔子酒店、万好万家酒店等;第三大阵营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如法国雅高的宜必思及美国的速8等。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经济型酒店企业采取“差异化”定位战略,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是一种整体性定位的结果。在个体上,细分领域的不同定位同样能够带来差异化。如汉庭的商务型定位使其获得了更多商务人士的认可,所以企业获取了更高的平均房价;7天的定位则更倾向于吸引较低收入群体,如学生等,所以其平均房价较低。综合指标RevPAR对比上,汉庭也是更胜一筹。

2011年如家收购莫泰、7天收购华天之星后,行业集中度C4大幅提升至55%。目前除上市的4家公司外,我国还有400个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其中,门店数量超过100家的有四家:格林豪泰、速8、99旅馆、星程,门店数量分别为413、314、142和112家。由于新开门店需要较长培育期,且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因此这些经营较为成熟的门店有望成为行业巨头收购的对象。

由于扩张过快,经营成本提高,以及世博的高基数效应,2011年经济型酒店营业收入增速和净利润率开始下滑,但是仍然高于2009年的水平。未来成本增长的压力能够通过提房价来转嫁给消费者,行业利润率将逐步回升。

3

餐饮行业概况及分类

中国历来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这句话很好地阐述了餐饮行业对中国消费者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一直在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餐饮业发展迅速,其营业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20635亿元,同比增长16.9%。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距离2006年突破1万亿营业额仅用了5年时间。

一般来说,餐饮行业主要是指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或个人,通过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要,从而获取相应的服务收入。通常将餐饮业分为以下几类:

1、传统正餐类。主要包括酒楼、饭庄、宾馆餐厅等相对主流的餐饮店,以经营传统饭菜为主,同时售有酒水饮料等。 2、快餐小吃类。主要包括快餐店、小吃城、面馆、饺子馆、面包房、洋快餐等形式,主要以满足消费者日常饮食的需要。

3、休闲餐饮类。主要包括茶餐厅、茶馆、咖啡厅、奶茶店、冰激凌店等形式,餐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集合娱乐、休闲、健身等于一体的餐饮形式。

4、其他餐饮类。主要包括团膳、外卖店、主题餐厅、西餐等形式。

另外,从餐饮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看,中国餐饮行业又可分为连锁店和独立经营店。 餐饮行业发展核心驱动因素分析

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中国餐饮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趋势仍然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GDP为34.1万亿元,同比增长9.2%;2010年,我国GDP为40.12亿元,同比增长10.3%;2011年,我国GDP为47.16亿元,同比增长9.2%。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促进餐饮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与规范中国餐饮行业,鼓励并支持中国餐饮行业产业升级,为餐饮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部分政策法规如下表所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快餐和休闲饮料业将快速发展。从国际餐饮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在一国人均GDP处于5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时,该国餐饮业总体上仍然能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速度,其增长速度也一般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当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该国餐饮业收入的增速逐步放缓,与人均GDP的增速逐步趋同。

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于餐饮企业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温饱的层面,而是更趋多元化,对菜品的口味及餐厅的服务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都市年轻白领阶层更注重效率和享受,快餐、休闲餐厅、咖啡厅、茶餐厅等将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餐饮形式。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而且可以预见未来人均GDP仍会快速增长。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快餐、休闲饮料先后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我国餐饮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龙头餐饮企业将更多地分享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成长空间。

餐饮行业市场特征及结构分析 餐饮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餐饮业基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局面,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了。2006-2009年我国餐营业零售额年均增长19.3%,2009年我国餐饮营业规模达17998亿元,同比增长16.8%,2010年餐饮行业零售总额有于统计口径的变化而有所下降,但2011年中国餐饮业收入达到20635亿元,比2010年17648亿元,增长了16.9%,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我国餐饮业收入仍将以16%以上的速度增长。

我国餐饮业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小幅增长的趋势。2009年以前,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13.24%缓慢增至2009年的14.37%,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4.81%增至2009年的5.28%。由于2010年开始统计口径的变化,占比情况有所下降,但是餐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11.21%上升至2011年的11.38%,仍然保持上升趋势。

连锁餐饮业快速发展 1、连锁餐饮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国内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连锁餐饮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年末我国连锁餐饮企业总店数达415个,总门店数共有15333个,比2009年增加1577个,餐饮营业面积74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9%,营业额为955.42亿元,同比增长9.44%,并且2004-2010年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2、快餐占据连锁餐饮的主导地位,份额仍在不断增加。

4

酒店餐饮行业及公司分析 增长仍是主旋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c39m0729s7f1wl0kid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