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案例1
拿到《指南》后,小班张老师把自己班上的25名幼儿按照4岁组的标准和?指标?全部测试了一遍,她自己想出了一种记分方法,通过一项?指标?记1分,未通过记0分,最后把全部6个领域的得分相加,每个孩子得到一个总分。她想,这下子我评价班里幼儿的发展情况就有依据了。
分析:《指南》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幼儿心理及幼儿需求而制定的,同时也是为教师指引方向用的,它不是一个死的规定。并且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不同,我们也不能说成是这位小朋友没有达到这个指标,就不能通过测试。 案例2
某幼儿园园长在《指南》颁布之后进行了认真学习,对照《指南》重新审视了原来自己园里办的所有特长班,发现有的特长班与《指南》倡导的教育观念不太一致,于是她解散了一些特长班,新开办了几个针对《指南》目标的?动作发展班?、?阅读书写班?、?表现与创造班?等,利用周末和假日对幼儿开展培训。
分析:指南中提出的阅读书写,表现和创造等均应该在日程生活中,由班级老师循序渐进的培养,并不是说通过某一堂课就能够达到目标,这位园长这样做的目的性太强,感觉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要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案例3
小班张老师与大班的刘老师在一起议论《指南》的内容。张老师说:?啊,你看,《指南》社会领域要求你们大班‘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我们小班还没有这要求,再过两年我们也要培养‘合作’了。?大班刘老师说:?9月份开学后,我就会让小朋友在游戏时分工合作的。?
分析:‘分工合作’应该是幼儿从小就应该养成的一种习惯,而不是到了一定年龄段才开始培养,只是说每个年龄段的要求不同。?各年龄段典型表现?的功能是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