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好习惯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作者:袁欣
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年第02期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如教学育人的山峰,而与学科教学研究的有机对接,才能让这一教育思想成为有水之木,落地、生根、开花。 一、小学生核心素养是什么
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围绕核心课题与21世纪主题提出了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和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清华附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初步拟定了清华附小学生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一位教育者说:“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即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背不动的书包里有什么呢?估计不是玩具,不是足球、篮球,也不会是学具,而是一本又一本的教辅用书,一张又一张的试卷,装的是知识,是教师和家人永不满足的分数。知识、分数可能是带不走的,而能带走的是什么呢?是方法,是能力,是智慧。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这段话道明了教学的使命与目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发言不够积极,思维不够活跃;部分学生上课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当别的同学积极讨论时,这些学生就比较沉默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不够好。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缺乏科学系统的适用于英语课堂的好习惯培养的方法,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并过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基于大量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小学英语研究应该将教学法的研究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相结合。核心素养的提出就为这项研究提供了高位引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