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09年高考历史考前读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1 8:45: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09年高考历史考前读题

注意:以下试题仅是对徐州市摸底考试、三次质量检测试题的有效补充,可作为学生查漏补缺的材料,不要与高考信息直接挂钩。

1.(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与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经济兜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地,过去就是、如今依然是世界主要金融强国的美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伴随着经济合作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瓦解和民族主义的复兴,并由此加剧了萧条。但是那场大萧条也促成了经济思想的革命。“再也没有下一次”,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与会代表的目标。

——马丁·沃尔夫《金融危机再至 我们需要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发表于2008年11月)问题:

(1)美国政府面对“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在金融方面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2)简述《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定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材料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 与日本的贸易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1950 +2.4 +2.0 1960 +2.0 +10.7 1970 -15.9 -5.8 1973 -19.4 -17.8 注:+为顺差,-为逆差。 ——《当代世界经济概论》(3)依据材料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4)这些变化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发展趋势有何影响,为什么?

(5)依据以上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再也没有下一次”成为可能?【答案】(1)通过《紧急银行法》。

(2)历史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中心。影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到了美国。

(3)变化:美国与日本、西欧国家的贸易由五、六十年代的顺差转为七十年代的逆差,而且差距逐渐扩大。原因: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六十年代,欧共体成立,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4)美国贸易逆差增大,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美元危机出现,导致体系解体。(5)建立更广泛国家参与的、更公正合理的金融体系等。(言之有理即可)2.(中法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法国宣布与中国建交(1964年1月27日)的几天后,美国《时代》周刊一篇评论写道:“作为一个国家,整个20世纪,法国仿佛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然而上个星期,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法国因此再次震动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为了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的强权,戴高乐不顾美国的反对,承认了北京共产党政权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整个决定将严重地破坏美国的亚洲政策。”

(1)据材料分析法国同中国建交的目的,影响。

材料二 在经历一段“冰冻期”后,2009年4月21日,中法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中法两国重申坚持《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意本着相互信任的精神就涉及双方根本利益的事宜加强协商。法国充分认识到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由戴高乐将军做出的决定没有也不会改变。本着这一精神,并根据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法国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双方认为,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双方愿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挑战。……

(2)据材料分析,2009年4月中国与法国复合的重要前提是什么?中法关系复合是基于怎样的共同利益?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一次聚会上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实际上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可谓时下中法关系的一个隐喻:“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中法关系:一山放过一山拦》2009年4月24日

(3)材料三对中法前景作了怎样的预测?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答案】(1)摆脱美国的控制,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的强权(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了法国在国际问题中的影响力,冲击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影响着国际政治和世界局势的发展。

(2)法国认识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藏独,不干涉中国内政;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共同应付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挑战。(3)材料三认为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同意。中法两国历史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国家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不可避免会有冲突,产生矛盾。

3.(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臵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神话: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2)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结果不同: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4.(中外启蒙思想的对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思想家 黄宗羲(1610-1695) 顾炎武(1613-主要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1682) 王夫之(1619-1692)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伏尔泰(1694-1778) 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 卢梭(1712-1778)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与黄宗羲等人的思想相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这一时期,中西两种启蒙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各自产生了什么作用?

(3)从思想产生的社会效应来看,为什么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远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

【答案】(1)反对君主专制。 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好的构想。 (2)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冲击了儒学的正统,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伏尔泰等人的学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推翻封建专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3)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严厉抑制异端思想,如大兴文字狱。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这种思想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的支撑。

5.(人权思想)“文明的进程就是一部人类不断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历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在他们之前也说过,人根本不是生来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有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亚里士多德当然是对的,可是他却因果倒臵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第十七条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

材料三:“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序言》(1945年10月)

材料四: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

------肖璞 一兵《科索沃战争告诉

世界什么》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卢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亚里斯多德当然是对的”?(2)材料二是如何阐明“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3)在“争取人权”方面,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欧美和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人权问题国际化”,试结合两则材料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答案】((1)天赋人权;亚里士多德处于奴隶社会,当时奴隶没有人权可言。(或答“亚的观点受到时代限制)

(2)内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剥夺的人权等。进步作用:宣言集中表达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阐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制基本原则,否定了封建专制特权。

(3)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欧美: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解放黑人奴隶、英国宪章运动,等。(4)进步性:反映了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局限性:为某些大国干涉别国内政、发动战争提供借口。

6.(全球化问题)阅读下面的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请回答:(1)材料中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的含义和所学知识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动力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作者认为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3)第三阶段的全球化实际是指什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作者所谓的“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球化有何不同?你认为二者的共同根源是什么?

【答案】(1)含义: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地之间逐渐连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历史依据:1492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为代表的新航路开辟事件,打破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2)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

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与此同时,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资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搜索更多关于: 09年高考历史考前读题 的文档
09年高考历史考前读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cd5p5mpyf62h60030p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