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人对杠铃做了功,故B错;
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人对杠铃做了功,故C错;
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施加了力,但杠铃没移动距离,所以人对杠铃不做功,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力有距离不一定做功,力对物体做功,一定是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9.(2分)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
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 故选:A。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难度不大。
10.(2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将开关S闭合,灯L1和灯L2均发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灯L1和灯L2串联
B.灯L1和灯L2两端的电压一定相等
C.通过灯L1的电流与通过灯L2的电流一定相等 D.通过灯L1的电流与通过电源的电流一定相等
【分析】(1)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流通路径,各个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独立工作。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由图可知,两灯泡并联,根据并联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规律进行判断。
【解答】解:
A、开关闭合后,电路中有两条并列的电流路径,所以灯L1和灯L2并联,故A错误; B、两灯并联,由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两灯两端的电压一定相等,故B正确;
C、当两灯泡的规格不相同时,通过灯L1和灯L2的电流一定不相等,当两灯泡的规格相同时,通过灯L1和灯L2的电流一定相等,故C错误;
D、通过电源的电流是干路电流,由于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通过灯L1的电流一定小于通过电源的电流,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串并联的识别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特点等知识,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11.(2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时,灯L正常发光。如果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灯L变亮 B.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灯L变暗 C.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灯L变亮 D.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灯L变暗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根据滑片的移动判断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和电路总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根据P=IR可知灯泡实际功率的变化和灯泡亮暗的变化。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路的总电阻变大; 根据I=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根据U=IR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小,由P=UI可知,灯泡的实际功率变小,故灯泡变暗。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的应用,关键是会判断滑片移动时电路电阻的变化和知道灯泡的亮暗取决于实际功率的大小。
12.(2分)如图所示,两手的食指分别用沿水平方向的力顶在削好的铅笔两端,使铅笔保持水平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
A.铅笔对左侧食指的压力较大 B.铅笔对右侧食指的压力较大 C.铅笔对右侧食指的压强较大 D.铅笔对两侧食指的压强大小相等
【分析】(1)从铅笔所处的平衡状态入手,分析两手指的受力大小关系。手指所受铅笔的压力等于手指对铅笔的压力,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压强的大小由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来确定。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只需比较受力面积的大小即可。 【解答】解:
AB、铅笔处于静止状态,受到两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相等;由于手指对铅笔的压力与铅笔对手的压力使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这两力也相等。由此可知:两手指受到的铅笔的压力相同,故AB错误;
CD、由于铅笔的两端的受力相同,右边的受力面积小,由p=可知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分析时要用好控制变量法。
13.(2分)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将水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橡胶塞被推出,管口出现大量“白气”。此实验中,主要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 )
A.试管变热的过程 B.水变热的过程 C.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D.水蒸气推出橡胶塞的同时变成“白气”的过程
【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一是做功(能量转化),二是热传递(能量转移),两种方法对于改变物体内能来说是等效的。 【解答】解:
A、试管变热,是试管从火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错; B、水变热,是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错;
C、水吸热,温度升高,汽化成水蒸气,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错;
D、水蒸气推出橡胶塞的同时变成“白气”的过程,是水蒸气膨胀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橡胶塞的机械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橡皮塞冲出的实验考查了能量转化关系,属于基础题目。
14.(2分)如图所示,装有水的容器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正方体物块M悬浮在水中,其上表面与水面平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上、下表面受到水压力的合力大于M受到的浮力 B.M上、下表面受到水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M受到的重力大小 C.M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大于M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 D.M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和M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分析】根据物体浮沉条件:浸没水中的物体,F浮>G,上浮(最后漂浮:F浮′=G);F浮<G,下沉;F浮=G,悬浮;
结合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分析解答。 【解答】解:
AB、正方体物块M悬浮在水中,则F浮=G,
其上表面与水面平行,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M上、下表面受到水压力的合力大小F合=F浮, 所以F合=F下﹣F上=F浮=G,故A错误,B正确;
CD、由图知,M上表面所处的深度较小,根据p=ρgh可知,M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小于M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而上下表面的面积相同,则由F=pS可知,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小于M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所以,M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和M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平衡力的辨别和物体浮沉条件的掌握和运用。
15.(2分)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液面高度如图所示。甲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1和F1,乙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2和F2;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1′和F1’,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2′和F2′,已知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