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西方绘画对运动的描述和它的科学基础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5:49: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图 7是莫奈的名画《剑兰花丛》,画的是一个初夏的上午,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一位女士驻足观赏,一派惬意的园林风光。由于女士撑着的太阳伞有一条白色的轮廓,与周围的色彩产生强烈的反差,所以观者能一眼看清楚她的位置(大细胞作用)。但是,在画面右侧,弥望的是绿色和嫩绿色的叶子,密密地点缀着嫣红的剑兰花,有袅娜地开着的,也有含苞欲放的。由于绿叶、红花的色彩亮度处于平衡状态,故大细胞不作为,所以花朵的位置显得模糊不清。倘若观者定神端详一会儿,还会觉得好像有一阵微微的风吹过,花朵有了一丝颤动。这是因为观者的眼球在不断的运动,视网膜上的映像不断移动产生的效果也!翩翩飞舞的舞蝶更增加了画面的灵动。

图 7莫奈的名画《剑兰花丛》

X

心理暗示产生的动觉

众所周知画中的人(物)是静止不动的。观者在看画时觉得它们在运动,实际上是心理作用使然。观者把自己以往的经验融入到画中,见到水流或奔马,就会让它们与运动联系了起来。尽管观者根本没有感知到水流或奔马的“动”,但心理作用会把运动的观念强加给它们。关于这一点,瑞士心理学家鲁奥沙赫的“动感反应试验”很能说明问题。他在白纸上给出形态各异、结构模糊的墨迹让观者看。由于各人的文化背景不同,观者便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自动地选取最适合于自己心理状态的解释。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大脑对“知觉刺激”激发起的、与生理活动相适应的心理对应物。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在所有能够造成运动的形象里,火焰的形状是最具有动感的视觉形象。”格式塔心理学还告诉我们,类似契形的图形、忽亮忽暗的点的轨迹、若干部分被遮掩的具有动姿的人(物)、弯曲的海岸和起伏的山峦展示的光滑的曲线等等都会让人产生动觉。此外颠覆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构图,也会让人产生不平衡和运动感。例如把平直的空间画成倾斜,把巨大的重物画在半空之中而且没有支持,那么不安定的心理感觉立马就随之而来了。基于这些观念,未来派画家又作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巴拉的作品《汽车与噪声》系列一共画了50幅画,画中没见到一辆汽车,而是用交织的线条表现出发动机的膨胀与噪音,曲线则代表了空气运动和相对速度的印象(图 8)。巴拉说:“物体高速运动时,其他一切也跟着运行,汽车冲过去,穿入其他一切,打碎原子,留下一片震荡。”

XI

图 8巴拉的作品《汽车与噪声》之一

然而,画家们在实践中发现,用颜色来表达画面中的运动格外引人入胜,绚丽多彩。吉.凯普斯说:“以真正图画来表示运动最逼近的方法是利用颜色来组织画面。颜色的来源是光线。图画上的颜色有回到它的来源的固有趋势,因此运动是颜色的固有属性。”德国画家索尼娅·德洛内(1885~1979)和她的丈夫罗伯特·德洛内(1885~1941)是这个画派的代表。

他们说:“艺术造型就是运动。”索尼娅是个孤儿,从小由舅舅抚养,后来嫁给了一个画商。1910年,她在画展上与罗伯特不期而遇,两人一见钟情,结为伉俪,成了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俩的绘画风格和艺术主张都十分接近,希望通过色彩来组织画面:用不同色块画成的圆环或半圆环等,使不同比色的画面产生一种类似向心力的效果,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移动,吸引观者的眼球动态地进入画中,好像自己随着颜色的内在空间的方向移动。观众说看这样的画感觉好像停不下来,就像不停转动的陀螺一样只有在运动里才能找到平衡。图 9是索尼娅·德

XII

洛内的《环形:太阳,第三号作品》表达了光线在自然之中创造出色彩的运动……事实上,在现代的许多抽象画派,包括波洛克的滴画和米罗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观者可以感受到画中洋溢着流动感都与线条和色彩激发的心理暗示有着紧密的联系。

图 9索尼娅·德洛内的《环形:太阳,第三号作品》

XIII

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随着科学对绘画研究的深入和普及,上世纪中叶,西方艺术界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兴起了一种利用光学和色彩的变化对视觉产生强烈刺激的绘画风格,称为“光效应艺术”或“欧普艺术(OpticalArt)”,事实上,像这样的画不懂画法的人也可以搞,但关键要有灵性。图 10是该画派的创始人瓦萨雷利的作品“Vega-Pal”表达了一个与周边世界有连带关系的膨胀球体:幻觉和动感的效果从大量按序列渐变的圆形中产生;中心突出的画面带来凹凸变化,产生强烈的三维视幻效果;作品借助色形渐变,让这个巨大的球体产生流动的感觉。瓦萨雷利

(1908~1997)出生于匈牙利,曾在布达佩斯的桑德尔学院学习现代艺术。1930年移居巴黎,致力于绘画研究。这种光效应艺术在广告、影视、建筑等领域大有用武之地,故一度风靡欧美消费艺术市场。评论家认为:“在科技时代里将理性思维带入艺术领域,是瓦萨雷利作品的重要价值。”

XIV

西方绘画对运动的描述和它的科学基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cfs77fddt03ypi6bk157e16g2f50200ov9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