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我国的东北地区与美国的农业生产)
最新考纲 探究线索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定位区域位置,熟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济条件。 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布局状况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人地协调观:联系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
[教材内案例]
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①气候
②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1)主要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区 耕作农业区 分布 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主要产品类型 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①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②特产主要有人参、鹿茸、木耳、柞蚕茧、苹果、梨等 畜牧业区 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 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①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②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类型 耕地 问题 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加剧 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增施有机肥等 成因 对策 林地、草地 沼泽地 其他 (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区域 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市场,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发展重点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的转变 山区 “立体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轻巧记忆]__图解法记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教材外案例]
美国的农业生产
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