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出你对 问题的 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题目
那么什么是可逆反应呢?学生可轻而易举地给出概念。为加深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我们在此处加入了动画模拟。接着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内化其对可逆反应的认识。
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新的探究题目: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可逆反应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逆反应的四个特征。 (三)问题引导 、 类比分析 、合作探究
由实验可知Ca2+与SO42-反应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时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时,溶液处于何种状态?该状态有何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此条件下溶解量达到了溶解限度,CaSO4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此时及时提出问题:那么化学反应中是否也同样存在化学反应限度和平衡状态呢?
通过这样的类比,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思考空间。
接着,趁热打铁,以学生较熟悉的可逆反应氮气与氢气合成氨为
例,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
(1)当反应刚开始时,是反应物浓度大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大? (2)当反应刚开始时,是正反应速率大还是逆反应速率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4)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5)反应进行到什么时间会“停止”? (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 (7)给这个状态命名? (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通过以上8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步步推进,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随着揭开层层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图像、联系生活
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呢?你能否用时间——速率图象表示其建立过程?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后。
我们用大屏幕播放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时间——速率图象,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过程的理解。
接着继续引导:我们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动态平衡实例?你能举出一些吗?
然后以对“水槽中的进出流水”的生活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入浅出,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此时再提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五个特征。 此时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科学史话”。
并提出问题: 高炉高度增加,为什么CO的浓度、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望,我们在此增加了演示实验: NO2平衡混合气在冷热水中的颜色改变
并在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外界条件以后,强调指出:有兴趣的同学可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学习。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延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