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样的装饰品是如此精美,以至于连意大利都为之黯然失色。罗索独出心裁地设计出一种将壁画和灰泥边饰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作为壁画边框,围绕中心画面的灰幔和高浮雕人体不再单纯起装饰作用,而是对画中含意的补充。他们使画面向四周扩展开来,有时甚至把两面三刀侧的窗户也包纳其中。更妙的是他们还把一幅幅画连成一气,并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古代神话同弗朗索瓦一世的丰功伟绩合为一处。
普里马蒂乔于1531年来到法国枫丹白露带来了帕尔莫桑样式主义的超逸曼妙。1540年罗索去世之后,他承担了全部工程的领导工作。该宫壁画《百合花装饰的大象》、《巴尔奈斯》、《金雨》清新流利,最能体现其风格。1552年前来协助他工作的学生阿巴特(1509—1571)画风更加洒脱,其作品《普罗塞比娜被掠》、《西皮翁禁欲》使老师的修长人体带上了爽快悦目的笔触。
在枫丹白露画派中最别具一格的画家卡隆(1521—1599)本人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戏剧导演,并与繁星派诗人过往甚密,广博的文化素养使他脱颖而出。他从1540年起在枫丹白露作画,在极其重视透视与构图的同时,运真的景物描绘和强烈的寓意使作品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味道,将北派的流畅线条与南派的明暗表达相融合,使法国样式主义别开生面。《三头政治下的屠杀》以奇特的景物安排和凄冷的笔调描写新教徒遭受杀戮的惨状。他对特殊的自然现象颇感兴趣,喜爱描绘作为灾祸降临预兆的血雨腥风,造成焦虑恐怖的画面气氛。在《蒂布尔的女卜者》一画中,他让奥古斯都大帝单膝跪地,虔
诚而惊奇地聆听关于圣母子出现的预言。大批古罗马著名建筑、雕塑,包括象征皇权的神座被纳入画面,各种几何形状按照透视叠放在一起。他对神座的精细刻画。近乎平涂而成的黑人,以及一挥而就的雕刻基座,造成出人意料的奇特对比效果,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古赞父子是枫丹白露画派中亨有盛誉的画家。老古赞的代表作《潘多拉魔瓶的夏娃》把从来都以狼狈而逃模样出现的人类始祖画成安详高雅的女神,风景的恬静幽深加强着主题的神密感。小古赞的《最后的审判》以罗马式建筑作为环境,以上下4层的无数人物形象再现米开朗基罗西斯廷祭坛画的宏伟场景,在处理人、景关系和纷乱复杂的场面上得心应手。
《埃丝特蕾姐妹》的作者已不得而知。画中裸体的卡芭利埃尔、埃丝特蕾是国王亨利四世的宠姬,1599年因难产身亡。画面表现两姐妹正在大床的帷幕之中梳妆打扮,房间深处一位衣着华丽的妇女正在大壁炉前缝纫。人物手捏乳房的动作暗示着贵妃期望怀孕得子。画家对细部描绘的热衷,以及远近人物大小悬殊的夸张手法,都极好地体现出北派的写实传统。同时,画家又巧妙地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解剖和透视上的成就,人物的手画得尤其精彩,富有变化并极具神情。人体虽无剧烈动作,却塑造得结实充分,细致动人。这种以人物的静止状态起到象征作用的手法将在下一世纪的法国绘画中得到发展。 自1530年起驾驭法国艺坛的神话寓意画在16世纪下半叶亨利四世登基,重修枫丹白露王宫时,再次得到发展并出现高潮。杜布勒依
(约1561—1602)、杜伯瓦(约1542—1614)和弗雷米奈(1567—1619)是当时最出色的3位画家,被艺术史称为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杜布勒依在任首席宫廷画师时所画的《古时的献祭》构图奇兀,以不合常规的位于画面边缘的人物组成环形,加强着奇迹出现的突然性,对于形的推敲令人赞叹。继他之后的宫廷画师杜伯瓦为该宫留下了《克洛琳德的故事》、《戴阿热纳和沙丽克蕾的故事》,以及狄安娜长廊的壁画。他的主要特点在于对光的表现,色彩的激烈有时达到令人略感生涩的程度。弗雷米埃的代表作则是1608年完成的该宫教堂天顶画。与前两位画家不同,他更喜爱结实的造型效果和夸张、幻想的手法。这3位画家在枫丹白露的大量创作构成了国际样式主义的最后阶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