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材分析】
材料的发现发明及利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材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之一。本单元教材是在二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材料》基础上,丰富对材料的感性认识。本课围绕身边的材料,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让学生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广泛性,同时也认识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第二部分,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木质纤维、沙砾、石油,以及羊毛、木材,这些材料直接来自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都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所以,纸、玻璃、塑料都是人造材料。
第三部分,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棉花(天然材料)和腈纶棉(人造材料),用看、摸、浸、烧等方法进行辨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
第四部分,思考身边的物品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旨在复习、巩固学生在本课所学,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二年级上册《他们是用什么做的》一单元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并辨别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身边常见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初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这些都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本单元《身边的材料》的基础。
本课中,学生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材料,并能将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一些学生容易用有没有人参与来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依次说说纸、玻璃、塑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也可以举出更多的事例,从而让学生理解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不是有没有人的参与,而是有没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出现,如果有人工合成的材料就是人造材料。
此外用燃烧法辨别棉花和腈纶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实验前有必要进行充分的操作引导和安全提醒,以便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明确观察对象,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探究活动。此外,棉花和腈纶棉的有些特征在课堂上不易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可补充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棉花和
腈纶棉。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知道材料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
1.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2.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科学态度:
1.能积极想办法比较棉花与腈纶棉探的异同之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周围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根据计划探究材料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塑料尺,本子,燕尾夹。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放大镜、小烧杯,水,培养皿,火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来上课的时候,老师
带了几个小东西,你能不能说说他们是什么材料做的? 2.师:回答得这么自信,那老师考考你们? 3.师:(出示塑料尺)这种直尺是什么材料做的?
生:塑料。
4.师:(出示燕尾夹)这个夹子是什么材料做的?
5.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那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在我们生活中,建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PPT出示图片)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轻声说一说。 6.师:谁来说说你们的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将这些材料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7.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人造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8.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挑一挑,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上台展示。 9.师:大家都同意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分类依据。
10.师:是的,沙子、石子和木材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是天然材料。而玻璃、钢筋、水泥等
是人们制造出来的,是人造材料。(指着黑板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已有认知入手,选择源自儿童生活的材料,激活原有经验,让学生快速进入主题。再适当提高到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使他们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把材料分成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两大类,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自然的导入课题。] 二、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师:那人造材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比如纸、玻璃和塑料,哪位同学挑选一个你知道的说一说?(根据学生的答案点击PPT中的相应图片,出现超链接后的详细图解,再进行师生交流,再点击图片则回到前面。)。
2.师:???说的是纸,其他同学对于纸的来源有没有补充的?
3.师:是的,(PPT)人们把树木等木质天然材料加工成木质纤维,再经过浆化等一系列处理制造出纸。
4.师:谁再挑一个说一说?
5.师:你知道的真多,是的玻璃与沙子这种天然材料有关,玻璃是沙粒与其它矿物质反应制造出来的。(PPT)
5.师:还有塑料,有同学们知道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6.师:塑料的加工来源是石油这种天然材料。人们炼化石油,产生许多不同的产品,塑料就是由其中的某些产品进行在加工得到的。
7.师:根据我们刚刚了解的纸、玻璃和塑料的加工来源,同学们知不知道人造材料主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8.师:纸、玻璃、塑料还有造房子用的钢筋、水泥和陶瓷等材料,都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人们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属于“人造材料”。而木材、竹子、棉花、羊毛等材料,直接来自于大自然,它们属于天然材料。(点击PPT3的“认造材料”,跳转到后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纸、玻璃和塑料的来源,进一步进一步激活学生对于材料的原有认知,
了解木质纤维浆化制成的纸,沙与其他矿物质反应制成的玻璃,石油加工制成的塑料,从而了解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进一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三、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1.师:老师今天带来一种天然材料棉花和一种人造材料腈纶棉,课前老师装袋的时候忘了写名称,只贴了A和B,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老师辨别出A袋和B袋里分别装的是什么?
生:能。
实验一:“感官总动员”,直接对比棉花与腈纶棉。
2.师:如果老师只给你这两袋材料(PPT出示棉花和腈纶棉)。你们准备怎么观察、比较它们。
学生交流
3.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我们都学过“感官总动员”的本领:
(1)用眼睛看:颜色 (2)用鼻子闻:气味 (3)用手摸:软硬 注意:不能用舌头尝。 4.学生拿出材料实验,教师巡视。 5.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1)用眼睛看:颜色都是白色,但B袋里的更白 (2)用鼻子闻:都没有什么气味
(3)用手摸:都是柔软的,但A袋里的更软一些。
6.师:同学们用感官观察,棉花和腈纶棉比较相似,那能先辨一辨A袋里和B袋里分别是什么吗?
7.师: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确实A袋里是棉花,B袋里是腈纶棉。 实验二:“燃烧法”对比棉花与腈纶棉。
8.师:棉花和腈纶棉有许多相似之处,当把他们加工成纺织纤维,再染上色后,就更难辨别了(PPT),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
9.师: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或材料来观察。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认不认识他们?
学生认识材料。
10.师:你觉得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怎么来对比、区分棉花和腈纶棉?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用燃烧的方法进行对比。
燃烧时:(1)用眼睛看:火焰大小与颜色、燃烧产生的烟。
(2)用鼻子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燃烧后的灰烬:
(1)用眼睛看:颜色、形状。 (2)用鼻子闻:灰烬的气味。 (3)用手按压:灰烬的软硬。
12.师: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谁能给你的同学一些友情提醒?
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13.师:大家说的不错,听听老师的友情提醒。
(1)点然后,用过的火柴放在小烧杯里。 (2)观察时不要离火焰太近。 (3)灰烬完全熄灭、冷却后再闻和按。
14.师:听清楚了吗?好的,请小组长上来领材料,拿到手后就开始。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15.师:请一位同学对照表格(PPT),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16.师:棉花和腈纶棉点燃后的现象容易区分吗?
17.师:燃烧法是我们在生活中区分天然纺织材料和人造纺织材料的常用方法。当然除了我们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自己发现的棉花和腈纶棉的特点,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还有更
多的发现。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8.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和阅读材料完成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通过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和不同点,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考虑问题不够周全,探究前的小组交流和师生交流都是探究前的规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个环节应该注意什么,思考并做好规划后,探究才能有序进行。] 四、总结全课
1.师:材料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你觉得生活中,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哪种人们使用的多?
2.师:是的,人造材料。大家知道为什么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生:天然材料的数量比较少。 生:有的天然材料用完了就没有了。
3.师:是的,像煤、石油、石料等一些天然材料用完了就没有了。于是人们想办法制造了许多人造材料来替代他们。
5.师:请同学们课后了解我们身边常见材料的特点,查找一些新材料的资料。接下来的科学课上我们还会继续认识不同种类的材料和他们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从而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能意识到保护天然材料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课后反思】
一、赠送部分科学习题,用不到请删除 1.“蜻蜓点水”实质上是雌蜻蜓在( )。
A. 供人欣赏 B. 嬉戏 C. 产卵 【答案】C
【解析】【解答】蜻蜓点水是为了产卵,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动物行为有他们各自的意义,如孔雀开屏是为了求偶。
2.蚕豆种子长成茎和叶的是( )。
A. 胚根 B. 胚芽 C. 子叶 【答案】B
【解析】【解答】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3.蜜蜂在花丛中飞舞,主要作用是( )。 A. 传粉 B. 供人类观赏 【答案】 A
【解析】【解答】A、蜜蜂通过在花丛中飞舞,找到花粉,然后采集,最后酿成花蜜,是蜜蜂花丛中飞舞的主要作用,所以A符合题意。B答案供人类观赏不是主要作用,所以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联系生活中我们吃到的蜂蜜就不难理解了。
4.一个果实内只有一个种子的是( )。 A. 油菜 B. 桃子 C. 西瓜 【答案】 B
【解析】【解答】只有一个种子的是桃子
【分析】油菜的果荚里有多个种子;西瓜果实中有多个种子
5.下列各项中,不是蚕豆种子构造的是( )。
A. 种皮 B. 胚根 C. 胚茎 D. 胚芽 【答案】 C
【解析】【解答】胚茎不属于蚕豆种子的构造,C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蚕豆的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又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6.解剖花的工具有( )。
A. 镊子 B. 手术刀 C. 剪刀 【答案】 A
【解析】【解答】实验室镊子用来解剖花的工具,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实验室解剖植物顺序由外向内。
7.研究鸡蛋,把相关联的部分用线连起来 蛋壳 发育成小鸡 蛋黄 保护胚胎,作缓冲剂 蛋白 保护作用 胚 提供氧气
气室 直接提供胚胎养料
【答案】
【解析】【解答】鸟类的卵都是由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胚和气室等部分组成,卵壳和卵白都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卵白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卵黄内储藏着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气室内储藏着空气,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鸡蛋也是属于鸟类的卵。 【分析】考察鸟类卵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8.某农夫发现果园有许多昆虫,于是喷药杀虫,结果虽然昆虫全死了,但这一季果实产量是历年最差的,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答案】果树一般进行异花传粉,昆虫采集花粉和花蜜同时也能为其传粉,昆虫大量死亡,传粉效果会大大降低,从而使产量下降。
【解析】【解答】果树依靠异花传粉,把所有昆虫都杀死了,也就失去了传粉的昆虫。不能授粉,果实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分析】花朵中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而果树是异花传粉,需要依靠部分昆虫将一朵花朵中的花粉传递到另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才能完成受精。
9.种子成熟后,如果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
【答案】如果植物的种子都掉落在植物近旁,种子的成活机会会变小,或种子成活的数量会很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种子在发芽成长时会导致大量同种植物挤在一起,进而导致植物养分、阳关等生长要素的不足,影响植物生长,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一家子都死光,所以植物都尽量把种子远远的传播出去。
【解析】【解答】如果植物的种子都掉落在植物近旁,种子的成活机会会变小,或种子成活的数量会很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种子在发芽成长时会导致大量同种植物挤在一起,进而导致植物养分、阳关等生长要素的不足,影响植物生长,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一家子都死光,所以植物都尽量把种子远远的传播出去。【分析】本题考查种子广泛传播的重要性。
10.植物的果实是由雌蕊中的( )发育而来的。 A. 柱头 B. 花柱 C. 子房 【答案】 C
【解析】【解答】植物的果实是由雌蕊中的子房发育而来的。C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子房是被子植物生长种子的器官,位于花的雌蕊下面,一般略为膨大。子房里面有胚珠,胚珠受精后可以发育为种子。 是被子植物花中雌蕊的主要组成部分,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组成。当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最后发育成果皮,包裹种子,有的种类形成果肉,如桃、苹果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