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7.述谓结构可分为简单述谓结构、复合述谓结构、从属述谓结构、降级述谓结构四类。 1)简单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的述谓结构。其中所有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而不是述谓结构。如:“小张跑了。”/“我给他一张纸。”
2)复合述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的述谓结构。这里所谓的“相对独立”,是指复合述谓结构中的若干述谓结构之间不存在谓词和变元的关系。如“我唱歌;他跳舞。”/“他去卖水果。”
3)从属述谓结构。有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从句法上看,充当主语或宾语的述谓结构都是从属述谓结构。如“他希望我走。”中的“我走”就是一个从属述谓结构。
4)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从句法结构上看,充当定语的述谓结构都是降级述谓结构。
8.1)语境可以使语言意义明确,消除多义和歧义。如“连老王都打了”在特殊的语境中是没有歧义的。
2)可以使词语获得临时的、特殊的含义。离开语境而孤立存在的词语,只有抽象、概括的意义,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语言意义,但是一个词进入了特定的语境后,便具有语境所赋予它的一种特殊意义。如《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说的“米烂了”和二诸葛说的“不宜栽种”。
3)可以影响词语的感情色彩。一个词语进入特定的语境之后,有时会改变它原来的感情色彩。如在熟人面前说“几天不见,混得人模狗样的”。有亲切、夸赞的感情色彩。
4)可以填补、丰富词语的意义。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两个词,可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这一两个词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黛玉临死前说“宝玉,你好……”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在劳动中交流思想,互相了解和共同工作的需要而和劳动一起产生的。语言的交际功能决定语言的生命力旺盛与否,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其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编码、言语发出、言语传递、言语接收、言语译码。
2)凡是能够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都是交际的工具。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如文字和体态语等,但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但是,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产生以后要适应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也常用到体态语,离开某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可能发生故障。但体态语使用的范围非常有限,只能起辅助性的交际作用,以补充语言交际的某些不足。各种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无论它们在特定的场合有多么重要,仍然不能代替语言,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各种各样的辅助性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们在交际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都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却都不能和语言相比,语言是人类使用最频繁、最广泛的交际工具,它既简便,又灵活,它才是所有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其他方式和语言比起来是辅助性的,次要的,它们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才能起一定的有限的交际作用。
3)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人类语言和所谓的“动物语言”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的“语言”是不能和人类的语言相提并论的,类语言具有社会性,单位明晰性,任意性,
11
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传授性,历史继承性。
2.1)根据书写符号的记录功能,文字可以分为表词语文字、表语素文字、表音节文字、表音素文字。
①表词语文字
表词语文字是指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词语的文字体系。在现代汉字中如用“瓩”、“浬”、“呎”、“吋”代表“千瓦”、“海里”、“英尺”、“英寸”等词。
②表语素文字
表语素文字是指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语素的文字体系。表语素文字记录的是语素,一个书写符号就是一个语素。现代汉字除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外,很多字是代表一个语素的。日语中有一部分文字属于表语素文字。
③表音节文字
表音节文字是指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的文字体系。表音节文字的一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节。日语的假名是表音节文字,如“さくら”是三个音节“sa”“ku”“ra”。
④表音素文字
表音素文字是指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音素的文字体系。表音素文字的一个或几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素。比如英语“hand”中的四个书写符号代表四个音素[h][?][n][d]。英语、俄语、法语等属于表音素文字。
2)根据书写符号和语言音义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①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是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语音的文字系统。表音文字利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言中的语词,因此又称拼音文字。表音文字以语言的音节或者音位为书写单位,又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
a.音节文字
音节文字是以音节为书写单位的表音文字。音节文字的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日文中的“假名”属于音节文字。如“むすめ(女儿)”,三个假名分别表示“mu”“su”“me”这三个音节。
b.音位文字
音节文字是以音位为书写单位的表音文字。通常情况下,音位文字的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位。英、俄、阿拉伯等文字都是音位文字。有些语言存在特殊情况。英语中有时几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位,如,“ea”有时代表/i/;有时不同的书写符号代表同一个音位,如,有时“k”和“c”都代表/k/。
音位文字又分为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 a)辅音音位文字
辅音音位文字是只有标记辅音的字母没有标记元音的字母的表音文字。辅音文字的字母全部是用来代表辅音的,有的即使有元音,那也只是用一些附加符号来代表的。这是由于在使用辅音文字的语言中辅音区别意义的作用要比元音大。古希伯来文、古腓尼基文、早期阿拉伯文等都是辅音文字。
b)全音位文字是指既有标记辅音的字母又有标记元音的字母的表音文字,又称拼音文字。全音位文字是在辅音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希腊文、拉丁文、斯拉夫文、英文、法文以及谚文、蒙文、藏文等,都是全音位文字。
②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是用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语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早期的表意文字都是象形字。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一大部分是象形文字。汉字是历史悠久、至今仍在使用的唯一的表意文字。有的表意文字用书写符号综合表示词或者语素的意义和声音。古埃及的圣书字就
12
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是这样的表意字。和表音文字相比,表意文字能使人产生对于事物的客观形态的联想。但表意文字也有缺点:一个字一个形,文字数量大;只表意不直接表音;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等等。
3)根据书写符号形体上的特点,可以把文字分为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线形文字。 ①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一种用简化了的图形来描摹事物的表意文字。 ②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在公元前3000—600年间古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古文字。每个字是由数个楔形符号组成。楔形符号是用芦苇杆在泥板上压刻的,由于笔尖被削成方尖形,所以写出来的就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楔形笔画。楔形文字最早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它脱胎于象形文字,在使用过程中经过形体演变,由表意到表音,在公元前2世纪演变为线形文字。
③线形文字
线形文字是由简单而抽象的线条组成的文字。绝大多数表音文字的字母是由线条组成的,这样的文字都属于线形文字。
4)根据文字的发生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①自源文字
自源文字是指独自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到发展都没有参照其它文字,其文字的形体和体系都是独创的。现在世界上发现的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汉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都是自源文字。
②借源文字
借源文字是指借用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者文字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体系。现在世界上的多数文字属于借源文字。
3.1)文字的性质
①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a.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口头语言。口语只能用于人们的口耳交际,它要受到时空的限制,人们为了克服这种时空限制创制了文字。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用来记录语言的。
b.文字是符号,具备符号的特征,它能记录一个个语言单位。但是符号不一定就是文字。 c.文字是一个系统。文字是一套特定的书写符号,在文字的内部有着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和结构规则,它们使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个要素。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以一定的形体来标记语言的,这就是字形。字形是文字存在的形式,是文字的基本要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所以文字有字音和字义。语言的语音和语义是字音和字义的基础和根据。文字三要素的统一,是文字标记语言的前提。
③文字依附于语言。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又可以反作用于语言。人们用文字记录语言,形成了书面语,之后再对书面语言进行文字加工,使书面语言逐渐臻于完善,这个过程是文字对语言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
④文字具有全民性。 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因而它是为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服务的。尽管在某一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文字可能为某个阶层所使用,而且文字的学习、掌握和应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是这不等于文字具有阶级性。文字是为全民服务的交际工具。
2)文字的作用
13
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①文字是人们积累知识、传播信息的工具和媒介。人们用文字把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实践经验记录下来,又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使这些知识完整、清晰、准确地保留下来,继而打破时空限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传播。
②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的局限性,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扩大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能帮助人们实现保留记录语言的愿望。
③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4.1)语言与思维统一论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虽属不同范畴,但是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所以二者是统一的。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法国的笛卡儿,德国哲学家赫德尔。“ 统一论”回答了语言和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问题,也说明了在儿童身上所看到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智力的发展相平衡的问题。但有些常见的现象“统一论”解释不了。它忽视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个是非语言思维是否存在;一个是先于语言的思维活动是否存在,也正是这两个问题后来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和思维的假设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最具争议的理论。这个假说有两个部分:一是“语言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二是“语言相对论”, 即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由于这种观点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所以通常称之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历史观点。语言是在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它们并非独立的实体,不能决定人们的思维。“决定人们意识的首先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在当今社会里,人们按其经济地位不同而组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等级,形成不同的世界观。果真语言可以决定世界观的话,世界上就没有等级了。既然资本家和工人说的都是同样的语言,世界观都是一样的,自然不存在什么劳资纷争。”(桂诗春《心理语言学》)可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它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无限地夸大了,这显然是走向了极端。
3)思维决定论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虽然很密切,但并非“同源”,更非“统一”或“等同”,而是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在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是认知能力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所以是思维决定语言。尽管这种观点承认,除了以语言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以外,还存在无需以语言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但只要是以语言为外壳的思维,那就必定是由思维所决定的。由于这种观点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所以这种思维决定论也被称作是“认知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观点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维戈茨基(L.Vygotsky)和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思维决定论”把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复杂,“思维决定论”对很多问题也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很多问题仍需经过系统地观察实验、深入探讨。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