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解答】解:过点P作PA∥y轴,交x轴于点A,过点P作PB∥x轴交y轴于点B,
∴四边形OAPB是平行四边形,∠NBP=w=∠PAM=60°, ∴OB=PA,OA=PB
∵点P的斜角坐标为(1,2), ∴OA=1,OB=2, ∴PB=1,PA=2, ∵PM⊥x轴,PN⊥y轴, ∴∠PMA=∠PNB=90°,
在Rt△PAM中,∠PAM=60°,则∠APM=30°, ∴PA=2AM=2,即AM=1 PM=PAsin60° ∴PM= ∴S△PAM=
在Rt△PBN中,∠PBN=60°,则∠BPN=30°, ∴PB=2BN=1,即BN= PN=PBsin60° ∴PN= ∴S△PBN=
∵S四边形OMPN=S△PAM+S△PBN+S平行四边形OAPB =
故答案为:B
【分析】,添加辅助线,将四边形OMPN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因此过点P作PA∥y轴,交x轴于点A,过点P作PB∥x轴交y轴于点B,易证四边形OAPB是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OB=PA,OA=PB,由点P的斜角坐标就可求出PB、PA的长,再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出PN,NB,PM,AM的长,然后根据S四边形OMPN=S△PAM+S△PBN+S平行四边形OAPB , 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可求出结果。 10.【答案】 C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
【解析】【解答】解:如图1,过点B作BG∥EF,过点C作CN∥PH,
∵正方形ABCD,
∴AB∥CD,AD∥BC,∠A=∠NBC=90°,AB=BC, ∴四边形BGEF,四边形PNCH是平行四边形, EF=BG,PH=CN, ∵PH=EF, ∴BG=CN,
在Rt△ABG和Rt△CBN中,
∴Rt△ABG≌Rt△CBN(HL) ∴∠ABG=∠BCN, ∵∠ABG+∠GBC=90° ∴∠BCN+∠GBC=90°, ∴BG⊥CN, ∴PH⊥EF,
∴过点M作EF的垂线满足的有一条直线; 如图2
图2中有两条P1H1 , P2H2 , 所以满足条件的直线PH最多有3条, 故答案为:C
【分析】如图1,过点B作BG∥EF,过点C作CN∥PH,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证得AB∥CD,AD∥BC,∠A=∠NBC=90°,AB=BC,再证明BG=CN,利用HL证明Rt△ABG≌Rt△CBN,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ABG=∠BCN,然后证明PH⊥EF即可,因此过点M作EF的垂线满足的有一条直线;图2中还有2条,即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木题有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答案】 x≥2
【考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 x-2≥0 解之:x≥2 故答案为:x≥2
【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则被开方数≥0,建立关于x的不等式求解即可。 12.【答案】 -1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应用
2
【解析】【解答】∵ 一元二次方程x-2x-k=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0,即4+4k=0 解之:k=-1 故答案为:-1
2
【分析】根据已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得出b-4ac=0,建立关于k的方程,解方程求出k的值。
13.【答案】 1.5
【考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在Rt△ABC中, AC=
∵ BD是AC边上的中线, ∴AC=2BD ∴BD=3÷2=1.5 故答案为:1.5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就可求出BD的长。
14.【答案】 = ;<
【考点】平均数及其计算,方差
【解析】【解答】解:∵ 八个数据x1 , x2 , x3 , ……x8 , 的平均数为8, ∴ ∴
∵增加一个数8后,九个数据x1 , x2 , x3 , 8…x8的平均数为:
;
∵ 八个数据x1 , x2 , x3 , ……x8 , 的方差为1, ∴ ∴
∵增加一个数8后,九个数据x1 , x2 , x3 , 8…x8的方差为:
;
故答案为:=,<
【分析】根据 八个数据x1 , x2 , x3 , ……x8 , 的平均数为8,方差为1 ,利用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方法,可求出
,
, 再分别求出9个数的平均数和方差,然后比较
大小就可得出结果。 15.【答案】 (-1,3)
【考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综合应用 【解析】【解答】解:∵ 方程组
的解是
∴ 直线y=-k+b与直线y=x-a的交点坐,为(-1,3). 故答案为:(-1,3)
【分析】利用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可知两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就是两函数解析式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可得结果。 16.【答案】 1或1.5或3.5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几何图形的动态问题 【解析】【解答】解:∵点M、N分别为边AB、DC的中点, ∴DN= BM=
DC= AB=
×4=2, ×8=4;
∵点P从点D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D→C方向运动,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从B→A方向运动,点P到达点C后点Q同时停止运动, ∴DP=t,BQ=3t,
当0<t≤2时,PN=2-t,MQ=4-3t或MQ=3t-4 当2<t≤4时PN=t-2,MQ=12-3t ∵ AB∥CD ∴PN∥MQ;
∴当PN=MQ,以点M、N、P、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