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方法:(1)系谱法 M1:收主穗
M2:种成株行,种植ck;选有利突变,育种目标性状收单株; M3: 种株行;选株系,若株系分离则继续选单株, M4和以后世代:株系鉴定,测产。 (2)混合法
M1:以每株主穗上混收几粒种子;
M2:混种,选单株;此法简便,鉴定突变体,尤其是微突变难。
第八章 远缘杂交
1、 远缘杂交育种的概念。 参见名词解释
2、 简述远缘杂交育种的作用。
1.是作物形成的重要途径,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2.是研究物种演化的重要试验手段之一
3.是作物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①. 人工合成新品种、新种质②引入异缘染色体③引入异源染色体节段或基因④创造雄性不育系和质核杂种⑤诱导产生单倍体) 3、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办法。
1. 亲本的选择与组配 2. 媒介法(桥梁法)和预先无性接近法3. 采取特殊的授粉方式(混合授粉,重复授粉)4. 染色特预先加倍 5. 理化因素处理6. 柱头手术,子房受精与试管受精 4、 远缘杂交杂种夭亡和不育的克服办法。
1. 利用化学药剂处理杂种合子,促进幼胚发育2. 杂种胚的离体培养3. 杂种染色体加倍4. 利用回交法5. 延长杂种生育期6. 其他方法(嫁接,特殊基因的利用,广泛测交) 5、 远缘杂交后代疯狂分离的克服办法。
1.F1染色体加倍2.诱导远缘杂种产生单倍体3.诱导产生异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4.回 交
第九章 倍性育种
1、 名词解释: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同源多倍体、异缘多倍体 参见名词解释
2、 简述多倍体的育种意义。
(1)利用染色体加倍的剂量效应,增大作物的营养器官或果实
(2)通过异源多倍体克服远缘杂交的困难(杂交不实、杂种不育)
(3)遗传桥梁:不同倍数性植物间或种间的的遗传桥梁。是进行基因转移的有效手段 3、 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方法。
(1) 物理因素诱导:温度骤变、机械创伤、辐射、离心力
(2)化学药剂诱导:秋水仙素、富民隆、萘嵌戊烷、吲哚乙酸(IAA)、氧化亚氮(N2O) 鉴定方法
(1)间接鉴定:巨大性(同源),花粉育性、气孔、保卫细胞、花器、花粉粒 (2)直接鉴定:观察染色体
4、 单倍体的诱导与鉴定方法。
(1) 孤雌生殖:卵细胞未经受精而发育成单倍体的胚→植株
(2) 染色体有选择的消失:受精卵细胞及极核进行有丝分裂,发育成幼胚的过程中,球茎大麦的染色体逐渐消失,最后形成普通大麦的单倍体胚。
(3) 细胞、组织培养:1. 花药和花粉离体培养;2. 未授粉的子房,胚珠培养 鉴定方法
(1)形态:小型化; (2)育性鉴定:败育; (3)染色体鉴定。
5、 单倍体育种的优点。
(1)快速得到纯合体,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a获得单倍体植株后,经染色体加倍即得纯合二倍体;b排除显隐性的干扰,提高了选择的准确性;
(2)提高诱变育种效率:单倍体较易发生突变,变异当代便可表现,便于早期识别选择;
(3)合成育种新材料:远缘杂交F1产生单倍体后进行而倍化,可获得染色体附加系和由双亲部分遗传物质组成的崭新材料;
6、 单倍体育种程序。
6
第十章 杂种优势利用
1、 名词解释:杂种优势,平均优势,超亲优势,超标优势,杂种优势指数,自交系 参见名词解释
2、 对自交系有什么要求?如何选育和改良自交系?
(1)纯合一致:经过多代严格自交及选择后,表型上一致表现本系特征,基因型纯合,使特征稳定地传给后代; (2)一般配合力高;
(3)优良的农艺性状:影响杂交种的性状
(4)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影响繁殖制种的性状,花粉量、散粉、花期、产量、结实。
2b.自交系选育方法 (1)人工套袋自交技术 (2) 对农艺性状的选择 (3)测定配合力
2c.自交系改良方法:回交法 (1)供体系的选择,非轮回亲本; ① 目标性状突出;
② 综合性状好,配合力好;
(2)回交次数:视双亲性状的比例;目标性状-主效基因,微效多基因。 3、 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一般配合力:指一个被测系(自交系、纯系等)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
特殊配合力:被测系与一特定的(自交系或基因型纯合的品种)杂交F1的产量(或其他经济性状)的表现。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
二者关系:一般配合力中每一组合的产量表现为特殊配合力 4、 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原则(基本条件)。
总原则:优、纯、简
具体原则:(一) 选配优良的杂交组合(二) 提高双亲的纯合性(三) 采用简易的制种技术 5、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有哪几种?
(一)人工去雄制种 (二)化学去雄
(三)利用自交不亲和性 (四)雄性不育性及杂交制种 6、 简述不同繁殖方式的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特点。
(无相关内容)
第十一章 雄性不育极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1、 名词解释: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系恢复系 参见名词解释
2、 说明用回交法转育不育系的步骤。
分为测交和回交两步,先用选定的品种作父本,与已有的不育系或不育材料作杂交,再将F1代与父本回交若干代,最重得到想要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7
3、 如何选育恢复系
(1)测交筛选法: 用一批品种分别与不育系测交;考察F1的育性及对照优势。
(2)回交转育:现有品种有些恢复力强,但配合力差,有些配合力好,恢复力差,回交转育就是把优良的品种中没有恢复能力的父本转育成恢复系
(3)杂交选育:可人工创造新变异,使两个亲本的优点结合,选育出新的恢复系。 (4):人工诱变法: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选育出新的恢复系。 4、 利用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系配制杂交种的原理和方法。
5、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制杂交种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长日高温条件下不育 短日低温条件下正常可育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1、 概念:抗病性、抗虫性、定向选择、 毒性、侵袭力、生理小种 参见名词解释
2、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的概念和二者的不同之处。
垂直抗性:又称为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病性等。
8
其特点是:寄主对某些病原生理小种是免疫的或高抗的;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即同一寄主品种对同一病菌的不同生理小种具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由主效基因支配。 水平抗性:又称为非小种特异性抗性和非专化抗性等。
其特点是:寄主品种对各个小种的抗病反应,大体上接近于同一水平,一般表现中等程度的抗病性,它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其病原菌致病性的差异是侵袭力的不同。由微效多基因控制。
3、 简述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病原菌生理小种和寄主品种的作用模式。
针对寄主方面每一个垂直抗病基因,在病原菌方面或迟或早也会出现一个相对应的毒性基因; ?毒性基因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性基因,而产生毒性(致病)效应;
?在寄主—寄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第二点未找到)
4、 不少抗病品种种植一段时间后抗病性丧失,请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第一问未找到)
1. 重视利用水平抗病性 2.合理利用垂直抗病性
(1) 抗源轮换 (2)抗源聚集
(3)应用多系品种或混合品种 (4)抗源合理布局
5、 抗性鉴定有哪些方法?
1.田间鉴定
田间鉴定的依据指标较多,因植物的受害方式、部位、发育阶段等情况而异,如死苗率、叶片被害率、果实被害率、减产率等。
?绝对法:估计害虫群体的绝对密度。
?相对法:大体一致的条件下,捕获的害虫群体数量,或利用害虫的产物如虫粪、虫巢以及对作物的危害效应来估计群体密度。 2.室内鉴定
?室内鉴定可分为:温室、实验室、生长箱三种方式。鉴定环境的选择依据植物种类、虫种和研究的具体要求而定。但是室内鉴定不能完全取代田间鉴定,只能作为田间鉴定的辅助方法。
?室内鉴定时,可选用寄主受害后的表现,或以昆虫个体或群体增长的速度等作为指标。
第十三章 抗逆性育种
1、 抗逆性和抗逆性育种的概念。
抗逆性:作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
抗逆性育种:利用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培育获得逆境条件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以及应有产品品质的新品种。
2、 抗旱性概念和抗旱性的鉴定指标。
1、形态指标
形态上:株型紧凑,叶直立,根系发达,较大的根冠比,叶片、角质层厚,气孔下陷等。 叶片的解剖结构:抗旱性较强的品种维管束排列紧密,导管多且导管直径较大。 2.生理指标
包括对蒸腾的气孔调节、对缺水的渗透调节和质膜的透性调节等。
抗旱性强的品种在相同的渗透胁迫条件下,水势、压力势和相对含水量下降速度慢,下降幅度小,能保持较好的水分平衡。
抗旱性强的品种根系提水作用显著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3.生化指标
抗旱性强的品种含有较多脯氨酸、甘露醇等渗透调节物质;植株在受到干旱胁迫时能形成大量的ABA,调节气孔开放;形成较多的SOD酶和CAT酶来减小膜脂过氧化。 4.产量指标
抗旱系数和干旱敏感指数SI是从产量上反映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抗旱系数=胁迫下的平均产量/非胁迫下的产量
干旱敏感指数SI=(1-胁迫下的平均产量/非胁迫下的平均产)/环境胁迫度 抗旱指数DL=抗旱系数×旱地产量/所有品种旱地产量的平均值。 DL提供了基因型产量高低的信息 5.综合指标
方法一:抗旱总级别法,根据多项指标所测数据,把每个指数分为4-5个级别,再把同一品种各指标级别相加得到该品种的抗旱总级别值。
9
方法二: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的方法,对品种各个抗旱指标的隶属值进行累加,求其平均数并进行品种间比较以评定基抗旱性。
3、 耐盐性的概念和耐盐性的鉴定指标。
耐盐性(salt tolerance):作物对盐害的耐性
? 形态指标:如生长在盐害条件下的幼苗苗高、根长、根数和叶片数等
++++
? 生理生化指标:如根系Na和K含量或Na/K、一些保护性酶系统的酶活性大小等
? 产量指标:可是是最后产量也可是产量构成因素,如水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粒重 ? 综合指标:作物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抵抗盐的危害,所以应采用多种途径综合评价。 4、 抗寒性的概念和抗寒性的鉴定指标。
概念:作物抗寒性的鉴定和选择一般以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为主,以人工冷冻技术为补充。 鉴定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生长发育指标等,以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较多。
? 在自然低温条件或人工控制低温条件下,种子的发芽力和发芽势、幼苗的形态和生长发育特征是直观、
简单易测的抗寒性指标,但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 在低温胁迫时,细胞膜受损,透性增大、外渗量增加、导电率增大,所以可用导电法进行抗寒性测定,
此法快速简便、不破坏样本、可重复测定。
? 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脯氨酸的含量;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积累; ? SOD和POD酶活性,ABA活性 ? 膜脂相变温度
5、 耐铝性的概念和耐铝性的鉴定指标。
苏木精染色法:用不含营养元素的铝溶液对根进行一定时间的处理,然后观察根的反应以判断植物的抗铝性。铝浓度高时,根生长受到抑制,铝成为一种媒染剂使根系着色。以完全着色时外界铝浓度的大小可判别不同植物根系相对抗性的大小。
营养液培养法:将植物幼苗培养于PH4.0-5.0的AlCl3溶液中,每天调定培养液PH,每2d更换一次含铝营养液,共培养7天,7天后测根长度来判断植物抗铝性。
人工铝毒土培法:将洗净的石英砂(90.2%)、干燥的泥炭、草炭藓类物质(3.8%)和蒙脱石粘粒(6%),每千克加入0.128g氢氧化铝混合。将发芽的种子播种在铝毒土中生长一后测定根系长度,用于判断不同基因型的抗铝性。
6、 耐湿性的概念和耐湿性的鉴定指标。
耐湿性:在土壤渍水条件下,作物根部受到缺氧和其他因素的胁迫而具有免除或减轻受害的能力。 ? 场圃鉴定法
前者就是田间鉴定双重比较法,将处理与对照进行比较,较准确鉴定供试材料的耐湿性。
? 盆钵鉴定
后者就是将供试品种分成两分,一份正常栽培,一份种于盆钵中,并在关键生育期将盆钵浸入水中,鉴定对过湿的反应。
第十五章 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次要)(老师没有给ppt) 1、名词解释:细胞工程、原生质体融合 2、叙述植物细胞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体细胞克隆变异及其育种利用;单倍体细胞培养及育种利用;幼胚培养与远缘杂交育种;种质的长期保存;脱毒及繁殖重要品种或材料;人工种子的生产。
第十六章 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
1、 名词解释:转基因育种,载体,转化 参见名词解释
2、 试述转基因育种的优缺点。
优点:拓宽可利用的基因资源;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优良品种提供了崭新途径;可以对植物的目标性状进行定向变异和定向选择;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加快育种进程;还可将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等生物制品。
缺点:在技术上较为复杂,要求也很高;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风险。 3、 简述转基因育种的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得;2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3受体材料的选择;4转基因方法的确定和外源基因的转化;5转化体的筛选和鉴定;6转化体的安全性评价和育种利用。
4、 目前常用的基因转化方法有哪些?
载体转化系统(包括农杆菌载体和病毒载体)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