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正确的是 A.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 B.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 C.用明矾净水——明矾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 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能改变 【答案】D
【解析】A、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不是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而是形成保护层,错误;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燃烧产生的热量也就越多,火焰也就越高,错误;C、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错误;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变小,正确。故选D。
2.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 A.红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A.红磷。生成物是固体。 考点∶考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从化学角度,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既有化学变化,又伴随物理变化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高炉炼铁,利用焦炭直接还原赤铁矿中的氧化铁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实现了CaCO3→CaO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说明了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故A正确;
B、蜡烛燃烧时,蜡烛既有熔化成液体过程,又有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过程,既有化学变化,又伴随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高炉炼铁,利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中的氧化铁,不是焦炭直接还原赤铁矿中的氧化铁,故C错误; D、煅烧石灰石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实现了CaCO3→CaO的转化,故D正确。故选C。
4.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 )
B.硫磺
C.木炭
D.蜡烛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从而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小,而量筒中水的体积偏大,最终导致配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④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往试剂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故选A。
5.下列现象或过程中,利用的是物质化学性质或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A.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B.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利用硝酸铵和水混合后摇动制冷 C.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是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利用硝酸铵和水混合后摇动制冷是物质溶于水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一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故A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B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故C正确;
D、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若出现物质的名称描述的是结论不是现象。
7.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B.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Fe3O4
A、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错误;B、锥形瓶
底放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错误;C、物质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正确;D、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气,气球又变小,错误。故选C。
8.常温下,有反应:M+N→盐+水,其中M、N的类别不可能是 A.酸、碱 B.单质、氧化物 C.氧化物、酸 D.氧化物、碱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酸和碱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
B、非金属单质氢气、碳具有还原性,虽然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但不可能生成盐和水,错误;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
D、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正确;故选B。 9.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B.碱溶液的pH大于7,则pH大于7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C.单质中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都是单质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则只需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答案】D 【解析】 【详解】
A、CO32-、HCO3-、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均有气泡产生,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碱溶液显碱性其pH一定大于7,但pH大于7的溶液只能说是碱性溶液,不能说为碱溶液,因为有些盐的溶液也显碱性,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单质是只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单质只含一种元素,但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与O3的混合物中也只含一种元素,但不是单质,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燃烧,则只需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故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为概念考查题目,但也是易错题目,主要在于B、C选项中对概念一定要非常了解才能防止出错。 10.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口可乐汽水和白蒲黄酒都属于溶液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汽水和蔗糖水都是均一、稳定、混合物,故对;
B、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熟石灰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减小;故对
C、改变温度、增加溶质的量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故对 D、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溶解度必须指明温度;故错 故选D。
11.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定酒驾中的酒精(C2H5OH)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 B.K2Cr2O7属于氧化物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D.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5:1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2+2x+(-2)×7=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得:(+1)×
B、K2Cr2O7是由钾、铬、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5+16=46,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6: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向量筒内倾倒液体,瓶塞倒放,标签正对手心,容器口相连,故选项A正确;
B、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胶头滴管不能倒置,防止药液腐蚀橡胶胶帽,故选项B不正确;
C、将粉末状固体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慢慢竖起试管,故选项C正确;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的三分之一处,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底部,试管与水平面成45度角,故选项D正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