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6:05: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西安市阎良区第二中学 叶亚萍 710089

【教学内容】

北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正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感知能力比较强,形象思维比较弱,抽象思维在初步发展。中国古代史记载的是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而且离现在比较久远,学生如果没有直观感性的生活背景,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和障碍。因此,本教案以学生熟知的历史遗址为载体,让学生从心理上亲近历史,认识到只要我们认真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图片展示、讲故事、共同探究、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等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创造愉悦的教学情景。 【设计理念】

1. 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学生的文化积淀

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把身边的历史遗迹和课堂历史有机结合,即今天的现实,明天的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昭示后人免蹋前人的复辄,同时,我们也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商鞅变法地的介绍,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2.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图片,使学生感官活跃

起来,然后提出若干问题,诱发学生积极主动讨论探究,从中感悟历史的智慧,并进一步升华提升到古为今用的高度。

【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了解铁器的使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对商鞅的了解,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到要做一个推进时代进步的改革者,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的勇气,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2.知识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2)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 (3)在了解商鞅变法史实的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思维认知能力,通过比较不同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使学生能从内心深处感悟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通过商鞅个人命运与改革成败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知识构建能力,引导学生把零散的历史智慧的组合,通过商鞅变法成功与否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讲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

与过程中心智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看图、创设问题情境、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图片导入]:身边的历史

学生观察商鞅广场的图片,教师设问,同学们知道商鞅当年进行变法的栎阳古镇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教师展示商鞅变法地的地图,突出商鞅变法地就位于阎良区武屯镇街东。2010年,阎良区政府加大投资在此建立了商鞅广场,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那么商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变法,促使他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商鞅的变法之路。 【新课教学】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铁器的使用和推广

教师展示一组工具图:木、骨耒耜、蚌器;西周时的铜铲、铜斧;战国铁农具 【穿越时光隧道】

问:假设你是劳动者,你会选用以上哪种工具进行耕作?为什么? 制作材料 木、石、骨、蚌 铜、青铜 铁 代表性生产工具 耒耜、蚌镰等 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耙、镰、锸、锄、铲等 优点与缺点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 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通过图片显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生产工具(骨器、铜器、铁制工具),使学生的感官活跃起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比不同时期生产工具的优缺点,人们在使用木制、石制生产工具时,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生产任务,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云“千耦其耘”,通过比较,体现铁农具的优势,铁器的使用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取得进步的显著标志,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此谓生产工具的革命。 【过渡】生产工具的革命,会给农耕的动力提出怎样的要求?引出下一问题。 2、牛耕的推广

(比一比)图片中那个最省力?

人力(用力多而效果差)→战国铁犁铧(生产工具的改进给农耕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蓄力(用力少而效果好)→农耕动力上的革命(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问: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动力的革命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过渡】:铁器、牛耕的结合,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假若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主贵族,你会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国家富强?假若你是当时的奴隶,奴隶主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你们劳动的积极性? 3、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问:新开垦的荒地归谁所有?(结合当时的社会形态仍然处于奴隶社会,土地归组织开垦的奴隶主贵族)

问:又由谁来耕种,会带来什么后果?(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产的再多,都被奴隶主剥夺,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公作则迟”;个体小农→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可以留下小部分收获物供

自己支配,奴隶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分地则速”)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是奴隶,而是农民,个体小农成为社会基本的生产单位;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就是新兴地主,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战国这样一个战乱时代,各诸侯国怎样才能避免厄运,在战国时期处于不败之地?“穷则变,变则通”,只有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师:各诸侯国为什么要改革?(战国形势图) 生:富国强兵

师:除了富国强兵的政治目的之外,促使各国进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生:铁器牛耕的使用引发了社会的变革

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变法的根本原因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变法的经济原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兴的封建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新兴地主阶级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相继进行了变法。 师:各国变法情况如何呢,哪个国家的变法最彻底?

生:魏、楚、韩、齐、秦,其中影响最大,变法最彻底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简介商鞅(商鞅图片)

问:商鞅是卫国人,为什么会在秦国变法?引出商鞅变法的背景。 1、背景(为什么要变):商鞅变法处于战国诸侯纷争时代,包括秦孝公在内的各国诸侯王,都希望富国强兵,称雄诸侯,为了达到目的就要招揽人才,改革旧制,实行新法。(秦孝公<<求贤令>>)对于商鞅这样胸怀抱负的人,都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卫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该怎样变法才能有利于封建统治? 2、变法的主要内容(怎么变)

问: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会不会一帆风顺,有哪些人会反对变法? (1)(故事)“廷议变法”

变法遭到旧贵族势力的反对,在变与不变的争论中,取得秦孝公的支持是变法能否进行的关键。商鞅紧紧抓住秦王迫切希望富国强兵振兴秦国的心理,阐述改革的必要性,辩论结果更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为保证新法在百姓中顺利实行,并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建立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风尚,商鞅又该怎么做? (2)(故事)“立木取信”树立千金难买的威信,在取得老百姓信任后,商鞅全力变法。(BC356年)

(3)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答: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问: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哪些措施是富国的,哪些又是强兵的,这些措施有什么历史作用?(课后自我测评) 主要措施 奖励生产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军功 推行县制 变法作用 劳动者积极性提高,经济发展 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队战斗力加强 由国君派官吏管理,加强国君权利 变法目的 富国 富国 强兵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什伍制(连座法),轻罪重罚 统一度量衡 经济上实现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问:商鞅在秦国变法18年,结果怎样? 3、变法的历史作用

(1) 秦国富强,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主要矛盾 奴隶社会 土地国有 分封制度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 郡县制度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 商鞅变法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封建社会至此形成。 (讨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为以后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说明了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想一想)问:“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1)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 得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支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3) 得到国军秦孝公的支持。

(4) 变法措施得力,内容恰当,进行的比较彻底。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历史是已经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前车之鉴,后车之辄,商鞅变法对于今天有什么启示?

4、商鞅变法的启示:

(1)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逐步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2)任何推进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3)商鞅不向旧势力屈服,“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世的政治家,而且这种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例如: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成功举办奥运,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这都是改革开放的成功例证。历史与现实让我们亲历了秦国商鞅变法的成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开放的中国正在腾飞。 (4)改革和创新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应该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促使私田的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形成,旧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各诸侯国进行变法,政治改革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商鞅变法以及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规律。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进行的改革,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国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寄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青少年是热情的化身,幻想的源泉,雄心壮志的出发点!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尤其要保持少年人特有的性格!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取决于青少年的生龙活虎,只有少年,才是历史新纪元的开创者,才是未来历史的主人,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

只要有理想,有知识,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当年商鞅的魄力,就有能力把我们的“少年中国”建设的更富有,更强盛,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处于不败之地。

【课后记】

1、 本课导入我采用学生所熟悉的身边历史入手,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让学生明白历史与现

实的关系,历史是已经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以商鞅变法地导入,很容易激活学生酝酿已久的心灵智慧,学生很自然进入到学习探讨状态,学生容易说话,老师也容易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自然流畅地把学生引导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中。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考虑,商鞅变法地就在我们的家乡,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2、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古为今用”的意义,

这样既可以使历史知识现实化,也可以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

3、 在教学过程中,我多采用图片展示法,因为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正处于

感性认识阶段,感知能力比较强,图片多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另外,课堂中以故事、材料、讨论为主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遗憾,欢迎指导!

教学在遗憾中存在,在追求中发展。我愿不懈努力,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少些遗憾,多些成功和发展。

搜索更多关于: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的文档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dsmo5e45i7dd7c92wr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