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 旋喷施工按规定作好记录,并按监理工程师批准的表格填写。
⑩ 按规定作好质量检验,可采取钻孔取芯、标准贯入、静载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查点的数量按有关规范办理。质量检验应在注浆结束28天后进行,对检验不合格的应复喷。
6.2.5.高压旋喷桩应急措施
根据经验:孔口冒浆量小于注浆量的20%为正常现象,若超过20%或完全不冒浆时,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若因地层中有较大空隙引起的不冒浆,则可在浆液中掺加适量的速凝剂,缩短时间,使浆液在一定土层范围内凝固。另外还可在空隙地段增大注浆量,填满空隙后再后继续正常旋喷。
冒浆过大的主要原因一般是:有效喷射范围与注浆不相适应,注浆量大大超过旋喷固结所需的浆量所致,减少冒浆的措施有三种:①提高旋喷压力。②适当缩小喷嘴孔径。③加快提升旋喷速度。
旋喷时,要做好压力,流量和冒浆量的量测工作,钻杆的旋喷和提升必须连续不断。当拆卸钻杆继续旋喷时,要注意保持钻杆有0.5m的搭接长度,不得使喷射固结体脱节。
6.3 工程桩(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6.3.1、冲孔桩施工工艺流程
冲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图:测量放线,确定桩位→人工挖孔,埋设护筒→设备就位安装→泥浆护壁机械成孔→岩样分析、终孔验收→清孔→钢筋笼和检测管的加工、制作安放钢筋笼和检测管→安放灌浆导管、二次清孔→灌注水下砼浇灌孔桩→桩身质量检测→验收合格。
6.3.2、 操作工艺 1.施工平台
(1)场地内无水时,可稍作平整、碾压以能满足机械行走移位的要求。 2. 护筒
(1)护筒由钢板卷制而成,钢板厚度视孔径大小采用4~8mm,护筒内径宜比设计桩径大100 mm,其上部宜开设1~2 个溢流孔。
(2)护筒埋置深度,在黏性土中不小于lm;砂土中不小于1.5m;其高度尚应满足孔
第21页 共36页
内泥浆面高度的要求。淤泥等软弱土层应增加护筒埋深;护筒顶面宜高出地面300mm。 (3)旱地、筑岛处护筒可采用挖坑埋设法,护筒底部和四周回填黏性土并分层夯实;水域护筒设置应严格注意平面位置、竖向倾斜,护筒沉入可采用压重、振动、锤击并辅以护筒内取土的方法。
(4)护筒埋设完毕后,护筒中心竖直线应与桩中心重合,除设计另有规定外,平面允许误差为50mm,竖直线倾斜不大于1%。
(5)护筒连接处要求筒内无突出物,应耐拉、压、不漏水。应根据地下水位涨落影响,适当调整护筒的高度和深度,必要时应打入不透水层。 3. 护壁泥浆的调制和使用
(1)护壁泥浆由水、黏土(或膨润土)和添加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可通过机械在泥浆池、钻孔中搅拌均匀。
(2)泥浆的配置应根据钻孔的工程地质情况、孔位、钻机性能、循环方式等确定,调制好的泥浆应满足要求。 (3)泥浆的制备
冲孔灌注桩是靠泥浆护壁,防止坍孔,运用泥浆循环清孔掏渣,泥浆比重和粘度是两项最直观、最重要的指标,泥浆比重太小则难以护壁,容易坍孔;泥浆比重太大则会影响冲孔进度且壁膜太厚,因此,正确控制泥浆比重是成孔施工顺利及保证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工程冲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泥浆比重依土层不同而采用不同数值如表1所示,获得了较好的冲孔进度且未出现扩孔、坍孔的情况,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 4.冲孔施工
(1)冲孔前,开始冲孔前要检查机械性能及桩锤锤径、锤牙、钢丝绳是否符合要求。应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资料,使用适当的钻机种类、型号,并配备适用的钻头,调配合适的泥浆。
(2)桩机就位前,应调整好施工机械,对冲孔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
(3)桩机就位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钻具中心和护筒中心重合,其偏差不应大于20mm。钻机就位后应平整稳固,并采取措施固定,保证在钻进过程中不产生位移和摇晃,否则应及时处理。
(4)刚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当孔位已形成稳定时,再适当提高冲锤落距,以获得较
第22页 共36页
快的进尺,在本工程中,冲锤落距依土层不同而采用不同数值如表1所示;冲孔过程中,泥浆循环量应根据地层和进尺速度加以调整,若进尺速度快而循环量小,泥浆必定粘稠而泥块沉渣多,影响成孔质量;在松软地层若循环量大,则会造成扩径甚至坍孔。终孔时,需对桩孔的孔深、孔径和是否到达持力层进行检查,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方可终孔(见下表)。
(5)为了减少冲孔施工时对相邻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之间的扰动,应采用错开跳跃施工的方法,群桩或排桩施工的最小净距不得小于4.5米。
(6)冲孔作业应分班连续进行,认真填写钻孔施工记录,交接班时应交待钻进情况及下一班注意事项。应经常对钻孔泥浆进行检测和试验,不合要求时应随时纠正。应经常注意土层变化,在土层变化处均应捞取渣样,判明后记入记录表中并与地质剖面图核对。
冲击成孔操作要点 表1 项 目 操 作 要 点 备 注 在护筒刃脚下2M以内 小冲程1M左右,泥浆比重1.2—1.4,软弱层投入粘土块加小片石 重 土层不好时提高泥浆比粘性土层 中粗砂和残积砂质粘土层 砂卵石层 强、中、微风化岩层 软弱土层或中、小冲程1.5—2.5M,泵入清水或稀泥浆 中冲程2—3M,泥浆比重1.2—1.5 中、高冲程2—4M,泥浆比重1.3左右 中、高冲程2—4M,泥浆比重1.3—1.4 小冲程反复冲击,泥浆比重渣 渣 防止过分粘稠可加入小片石 投入粘土块,勤冲勤掏渣 投入粘土块,勤冲勤掏投入粘土块,勤冲勤掏塌孔回填重新冲1.3—1.5 投入粘土块加小片石 第23页 共36页
孔 5.清孔 (1)清孔分两次进行,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对孔深、孔径、孔的垂直度等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进行第一次清孔;钢筋骨架、导管安放完毕,混凝土浇筑之前,应进行第二次清孔。 (2)第一次清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机械采用换浆、抽浆、掏渣等方法进行,第二次清孔根据孔径、孔深、设计要求采用正循环、泵吸反循环、气举反循环等方法进行。 (3)第二次清孔后的沉渣厚度和泥浆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沉渣厚度摩擦桩≤300mm,端承桩≤50mm,摩擦端承或端承摩擦桩≤100 mm;泥浆性能指标在浇注混凝土前,孔底500mm 以内的相对密度≤1.25,黏度≤28s,含砂率≤8%。 (4)不论采用何种清孔方法,在清孔排渣时,必须注意保持孔内水头,防止塌孔。 (5)严禁采取加深钻孔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6.钢筋骨架制作、安放 (1)钢筋骨架的制作应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 (2) 长桩骨架宜分段制作,分段长度应根据吊装条件和总长度计算确定,应确保钢筋骨架在移动、起吊时不变形,相邻两段钢筋骨架的接头按规范要求错开。 (3)在钢筋骨架外侧设置控制保护层厚度的垫块,可采用与桩身混凝土等强度的混凝土垫块或用钢筋焊在竖向主筋上,其间距竖向为2m,横向圆周不得少于4 处,并均匀布置。骨架顶端应设置吊环。 (4)大直径钢筋骨架制作完成后,应在内部加强箍上设置十字撑或三角撑,确保钢筋骨架在存放、移动、吊装过程中不变形。 (5)骨架入孔一般用吊车,对于小直径桩无吊车时可采用钻机钻架、灌注塔架等。起吊应按骨架长度的编号入孔,起吊过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骨架不变形。 (6)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吊放的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10mm;箍筋间距±20mm;骨架外径±10 mm;骨架长度±50mm;骨架倾斜度±0.5%;骨架保护层厚度水下灌注±20mm,非水下灌注±10 mm;骨架中心平面位置20mm;骨架顶端高程±20mm,骨架底面高程±50mm。钢筋笼除符合设计要求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接头宜采用焊接并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的规定。 第24页 共36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