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幌子(huǎng) 睥睨(pì) 馋鬼(chán) 镗镗鞳鞳(tà) ....B.侦缉(zhēng) 污秽(huì) 凝视(níng) 赫赫扬扬(hè) ....C.忌讳(huì) 鞠躬(jū) 囫囵(nún) 脚镣手铐(liào) ....D.怵人(shù) 国殇(shāng) 诡谲(juě) 喃喃自语(nán) ....
【点拨】B项,“侦”应读zhēn;C项,“囵”应读lún;D项,“怵”应读chù,“谲”应读jué。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瘦削 鼎盛 威严 无可奈何 B.收览 怯懦 雕塑 骂骂咧咧 C.犀利 拾掇 麻利 另请高明 D.景仰 凄惨 雷霆 咬牙跺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某景区用“纣王妲己”做宣传,真是哗众取宠,自毁长城。 ....B.雕梁画栋的古戏台,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C.小明写完作业,关了灯,蹑手蹑脚地上床睡觉。 ....
D.一场暴雨把我困在了公交站台,正在我无可奈何时,朋友齐鑫拖泥带水地出现在我....面前。
【点拨】“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这里属望文生义。 4.(巴中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2分)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点拨】A项,语序不当,“表决、推举和讨论”应改为“推举、讨论和表决”;B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D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活动”。
5.(长沙中考)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①核心素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望,是对经历教育之后学生所能拥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
②这种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 ③在这一目的指引下,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必须依据核心素养,以此为研制依据和根本遵循。
④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循。
⑤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学科的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让它成为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的具体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A.④①②⑤③ B.⑤③①②④ C.⑤③④①② D.④①⑤②③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天下第一楼》、孙鸿的《枣儿》都是多幕剧,都是话剧。 B.《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文中的主人公简·爱自尊自爱自强,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
C.戏曲与话剧、歌剧相比,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在戏曲中,动作是真实的,生活化的,在真实动作的基础上,可以虚拟时间、虚拟空间。
D.“屈原”“凄惨”“收揽”“景仰”“第一幕”等词语分别属于名词、动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7.古诗文默写填空。(8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3)苏轼的《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8.(绥化中考)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6分)
爱是一种博大而深厚的情怀,生活的每一时刻、每一空间都有爱的存在。为疲惫的父亲捧上一杯热茶,为风雨中的清洁工递上一把雨伞,为偏远山区的儿童献上一份爱心……,而尊老爱幼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某班将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设计】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拟写两个活动形式。(2分) 示例:“孝亲敬老”社区行
①“孝亲敬老”主题班会 ②“孝亲敬老”演讲比赛
(2)【交流表达】李奶奶是孤寡老人,同学们经常去帮助她,最近李奶奶生病了,同学们自愿捐款,买了营养品前去探望。如果你是班长,见到李奶奶你会怎么说?(2分)
示例:李奶奶,您好。我们又来看您了。听说您生病了,现在好些了吗?我们买了一些营养品,给您补补身子。祝您早日康复!
(3)【国学运用】探望李奶奶回来,同学们纷纷写日记表达自己的感受,下面引入日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点拨】A项体现了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更符合此次“孝亲敬老”活动的主题。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龙东中考改编)
担担面的尊严
①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一位在华西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救援队,奔赴灾区,我当时正好在当无业游民,就跟着去帮忙抬担架。回程途中,车队堵在了成雅高速上,6个小时都没能移动分毫。
②沿途有很多乡民贩卖方便面火腿肠,我问了一下,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
水2元。“这些小资产阶级!”我的医生朋友骂道。
③为了表达对发国难财的鄙视,她买了一碗方便面不加水啃着吃,我当时指出这不是干脆面,不适合干吃。她表示不是心疼那2元钱,这代表着她的honor问题。
④就在这时,我看见以三蹦子为主的大军中多了一位佝偻的老者,他挑着一条扁担,扁担两端是一口铜锅和一个煤球炉子,颤颤巍巍地行走着。我好奇地下车上前一探究竟,只见他支起锅炉,打开火,取出一把细薄的手工面,扔进铜锅开煮。同时极其麻利地打起了调料碗,我用鼻子都能闻出里面的红油、芽菜、蒜末、花椒面,以及透着一股焦香的猪肉臊子。 ⑤这是正宗的担担面。你能想象在大半天粒米未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碗担担面的情形吗?我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百元大钞,跟老者说:“来一碗。”“有没有零钱,我找不起。”老者半眯着眼睛回答。
⑥我愣住了,我想以该地段的物价水平,方便面都要卖40元,一碗担担面不破百就是对成都小吃的侮辱。我坚持把100元塞给老者,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honor问题。
⑦片刻工夫,面煮好了,老者用大盘子端着10碗面上了我们的车,他说10元一碗,绝不发国难财。
⑧“这是我的原则。”他说。
⑨车上7个人,我吃了2碗,那个刚啃完方便面的医生朋友吃了3碗,她看着瞠目结舌的我,赶紧尴尬地解释:“我其实没有这么能吃,这是一种大爱。”
⑩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 【注释】honor:道德标准。
9.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3分)
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卖担担面的老者,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的故事。
10.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示例: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其他乡民哄抬物价的行为与老人坚持原价卖面的行为作对比,突出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原则的优秀品质。
11.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回答。(4分)
示例:结构上收束全文(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题,高度赞扬了老者的优秀品质。 12.读了本文,请你谈谈生活中我们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3分)
示例:生活中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终会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的人,就会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13.选文的结尾和鲁迅《社戏》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说你对两文结尾的理解。(4分)
材料一: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材料二: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示例:①选文结尾的意思是说老人的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所诱惑的优秀品质,让他难以忘怀,在此前和此后再也没有遇见这样的老人。②《社戏》结尾的意思是其实“我”真正怀念的并非是豆的味道好及社戏的内容,而是看社戏以及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乐甚至偷豆的过程。更令“我”怀念的是农村孩子和老人的那种淳朴、善良、宽厚的品格,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以及亲密无间的和谐关系。
(二)(遵义中考)
磨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青年文摘》2018第11期,有删改) 14.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示例一: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示例二:磨,会把我们变得更好。示例三: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会取得成功。
15.第④段画线句子除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对比论证,用莫言和拿破仑的经历作对比,证明了“欢乐和盛誉也是一种磨蚀”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16.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分析理由。(4分)
不能。因为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有递进关系,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难,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砺(他们之间存在层次上的递进关系)。
17.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①引用了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加了权威性和说服力;②再次总结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③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三)(陕西中考)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