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红楼中的民俗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6 16:31: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府对林黛玉还是礼待的。她的住所以她的家乡特色为基调,让她如在这里有如家一般的感觉。在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时候,也有这样的描写“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摘自《红楼梦》第三回)在建筑民俗中,门口的石狮子不但是身份地位的代表,同时也有一定镇宅的作用。表达人们的像以神兽镇宅,不让坏人、坏事进入自己的家。 嘉萌堂、凸碧山庄、凹晶溪馆: 为一组赏月祭月的建筑,其中嘉萌堂位于山角之下,是“祭月”的场所。凸碧山庄位于山脊之上,用于登高赏月,凹晶溪馆则是凸碧山庄的退居,是临水赏月之所。这组建筑形状凹凸相呼应,临水而建,不管是其作用上还是位置上都是恰到好处的。《红楼梦》中的建筑名字不仅诗意还附有一定的隐意。潇湘馆----消香馆,意味着林黛玉最终死亡。怡红院----遗红院,代表着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终生遗憾??我想这也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绝妙之处。古代建筑有着匠心独具的高超建筑技艺,建筑规制与风格都具有外表雄伟、色彩淡雅、装潢华丽、雕刻精致等特色。这些建筑的规模不仅与经济实力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建筑形式与各个朝代的规范有着直接的关系,还与地方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红楼梦》的荣国府的格局基本都是前堂后寝,位置多为坐北朝南。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房间“阳气充足”,对于大多数相信鬼神之说的古代更有着特别的意义。房屋的色彩,五色也有贵贱之分,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其中红色最尊,黄色为贵。应该只有皇帝住的地方或者是供奉菩萨的庙宇才会用“黄色”这么尊贵的颜色。如果百姓的房子用了黄色这些颜色,则会被视为有造反的倾向;所以他们房子顶上盖青灰色小瓦,用黑灰粉饰墙壁,门窗梁柱漆栗壳色,清水墙用灰砖筑砌。当然建筑民俗中的建宅仪式也是可圈可点的,虽然《红楼梦》中并没有详细的描写,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破土、平燥、叉梁、登高??

民以食为天,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业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景象。当时的大的都市的饭馆、茶楼等供人们消遣和享受的地方市招繁多,南销北运的商贩们人来客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的饮食文化。我想《红楼梦》作为红学,最为有名的就是它的菜谱。面对那些稀世佳肴,不但美味,而且有着它们独特的功效时,我们都会垂涎欲滴的。《红楼梦》中的饮食

谱正是汲取了民间奇巧的肴馔和上膳御厨的烹饪方法,而形成的南北兼杂,别具风格特色的《红楼梦》饮食文化。这种独特新颖、绚丽多姿的贵族家庭饮食生活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并且占有其特殊的地位。 曹雪芹之所以写了很多关于烹饪之学的精义,我想他是想表达在最普通的常品中显示的心思智慧、手段技巧。其中有很多事物就是我们有详细的菜谱,仍旧无法做出其精髓。“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稻粳米饭”这段简单的饭菜,看其规模不大,但是笔墨之间足以令人如同鼻闻眼见那三四样制作精致的美味了。根据饮食的民俗,南方人大多数食米,大观园中的小姐们又大多数来自南方金陵,所以《红楼梦》中几乎不写面食。《红楼梦》中的食物不但描写的很诱人,其功效也是可见一斑的。“第十一回中就有秦可卿实用的枣泥馅儿山药糕,另外第五十二回中建莲红枣汤、左归丸中皆有山药。山药性平味甘,入肺、脾、肾经,能够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尤以健脾胃、补肝肾为最佳。在第十九回中食腊八粥,也是与我国的饮食民俗有关系。”我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佛教始祖释迦摩尼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实以供佛,名曰腊八粥。明清时期,熬腊八粥之盛。腊八节食腊八粥,是为了后人能够记住佛祖当日所受之难。富人向穷人施舍腊八粥,以颂扬佛祖普渡众生的慈悲之心。作者从来不是为吃喝而写吃喝的,他都有安排用意的,是为了艺术服务。前面的饮食文化的考究最终是为了反衬后来的“寒冬噎酸韭”,从而引伸出一个大家族的末落,反映出了清朝的等级制度、贫富差距以及人心的险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想这句话反映出贵族对贫苦百姓的剥削一点都不为过。

正如腊八节吃腊八粥一样,饮食民俗通常与节日民俗是分不开的。《红楼梦》中也有其节日民俗的详细介绍。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就是那天的正题了。,“至十五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小班戏,满挂各色佳灯。”支中所指的佳灯,就是灯笼,通常这些灯笼上附有灯谜,供大家享乐。而元宵节的存在,也是与古代人类对火的崇拜有关系。在中国春节时就要吃饺子、汤圆,意味着下一年都会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红楼梦》中第五十三回中写道:“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众人围绕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 香烛

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跪下。”这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拜影”的过程。“拜影”这个民俗是满族人继承,虽汉族也有这种习俗,但是主祭却不同,汉为男性、满族则为女性。在宁国府除夕“拜影”活动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出这是满人祭礼。

在《 红楼梦》中,曹雪芹不惜笔墨,真实、系统地记录了当时和会的婚丧礼俗。《红楼梦》中美女众多,嫁娶之礼自然也不会少。探春、惜春均已出嫁,元春嫁入宫中贵为贵妃更是无限荣耀。但描写的最为详细的还是作为主角的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描写“宝钗出闺成大礼”时,我国传统的婚嫁习俗就比较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蒙着盖头。”我国古代有着非常详尽到位的婚嫁礼仪,先是男方提亲、定亲、最后到成亲时候也有很多礼仪。请吃酒,迎亲日子叫“好日”,俗谚“请吃酒,挜拜生”。 看嫁资 男方去女方搬嫁资(嫁妆),女方置嫁资于厅堂,让人观看,称“看嫁资”。器物披挂红色彩线,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数枚银元,俗称“压箱钱”。嫁资搬到男方,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亦叫“看嫁资”。由阿婆取女方钥匙包,取钥开箱,俗称“掏箱”。 安床伴郎 迎亲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妇女,取24双筷子系扎红线,安放新郎席子下,称“安床”。 好日五更时辰,男家以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在厅堂供祭“天地君亲师”,俗称“享先”。坐花轿,吹吹打打迎新娘。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纱线为新娘家绞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含有现在美容意)。之后就是上轿、拜堂、洞房花烛夜了。我国的婚俗一直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存在着,但也都蕴含着对新人的无限美好祝愿。

民族服饰的形成,主要受所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和传统艺术等等。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现在大多数的清朝宫廷剧都为我们展示绚丽多姿的满清服饰。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为了便于射箭,设计出窄窄的袖子。由于袖口成马蹄状,故称做马蹄袖。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

的“旗鞋”也极富特色。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这种鞋子的跟一般在5到10厘米左右高,有的甚至可达到将近25厘米。

这些在服饰民俗在《红楼梦》中都有着很好的体现,“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薛宝钗的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出打扮端庄却没有多少贵气,也彰显出她成熟稳重的个性。“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石、寄名锁、护身符等等,下面半露松花散花绫裤腿,绵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这双锦边弹墨袜配上厚底大红鞋,从色彩上是多么的调和、悦目,再加上那全身华丽潇洒的便服,使这位娇生惯养的公子哥的风度越发显得翩翩动人。

《红楼梦》的原著我个人完完整整地读过两遍,虽然本身也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通透,始终觉得只是读到了文章的字面含义。我像《红楼梦》这部做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巨作,单单是关于民俗方面的内容就需要我们研究很久了。曹雪芹历经10年不寻常的辛苦创作《红楼梦》,巧妙地运用民俗的特殊功能,把它创造性地转化为艺术细胞。民俗的描写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深化了它的主旨。利用之前吃食或者是穿着的豪华奢侈,与后来衰败之后的境况做对比,揭示封建制的黑暗、腐朽,说明封建贵族阶级终究逃脱不了“一损俱损”的厄运。民俗描写还能够营造故事氛围,推进小说情节的展开,通过这种描写加强了生活中的典型性,例如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特征都让我们印象深刻。也可以说民俗的描写是为了写人物,而人物又在民俗中塑造了自己完整的形象。

总而言之,中国的民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搜索更多关于: 红楼中的民俗 的文档
红楼中的民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e12a8ahuz3uh255bmnw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