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过 程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2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图7-5),O为对角线交点. (1)找出与向量DA相等的向量; (2)找出向量DC的负向量; A D O B C 教师 行为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 学生 行为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教学 意图 通过例题进一步领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反复 强调 时间 + 33 (3)找出与向量AB平行的向量. 图7-5 分析 要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分析.两个向量相等,它们必须是方向相同,模相等;两个向量互为负向量,它们必须是方向相反,模相等;两个平行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解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 (1)CB=DA; (2)BA=?DC,CD??DC; (3)BA//AB,DC//AB,CD//AB. 引领 强调 含义 说明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1. 如图,?ABC中,D、E、F分别是三边的中点,试写出 (1)与EF相等的向量;(2)与AD共线的向量. A D B E (练习题第1题图 F C A B F O C E D 启发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 思考 了解 动手 求解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38 (图-8)第21题图 2.如图,O点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试写出 (1)与OC相等的向量; (2)OC的负向量; (3)与OC共线的向量. - 29 -
教 学 过 程 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观看 课件 自我 分析 教学 意图 时间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王涛同学从家中(A处)出发,向正南方向行走500 m到达超市(B处),买了文具后,又沿着北偏东60°角方向行走200 m到达学校(C处)(如图7-6).王涛同学这两次位移的总效果是从家(A处)到达了学校(C处). A 播放 课件 质疑 C200m 从实例出发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 42 500m 引导 分析 B 图7-6*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位移AC叫做位移AB与位移BC的和,记作AC=AB+BC. Ba 思考 归纳 理解 带领 学生 总结 b b aA a+b C 总结 归纳 图7-7 一般地,设向量a与向量b不共线,在平面上任取一点A(如图7-6),依次作AB=a, BC=b,则向量AC叫做向量a与向量b的和,记作a+b ,即 a+b =AB+BC=AC (7.1) 求向量的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上述求向量的和的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观察图7-7可以看到:依照三角形法则进行向量a与向 - 30 -
教 学 过 程 量b的加法运算,运算的结果仍然是向量,叫做a与b的和向量.其和向量的起点是向量a的起点,终点是向量b 的终点. 【做一做】 给出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和b,画出它们的和向量. 【想一想】 (1)a+b与b+a相等吗?请画出图来说明. (2)如果向量a和向量b共线,如何画出它们的和向量?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如图7-9所示, ABCD为平行四边形,由于AD=BC,根据三角形法则得 D C 教师 行为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学生 行为 记忆 教学 意图 时间 50 总结 归纳 这说明,在平行四边形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思考 归纳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总结 55 AB+AD=AB+BC=AC A 图7-9 B ABCD中, AC所表示的向量就是AB与AD的和.这种求和方法叫做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不适用于共线向量,可以验证,向量的加法具有以下的性质: (1)a+0 = 0+a = a; a+(?a)= 0; (2)a+b=b+a; (3)(a+b)+ c = a +(b+c).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3 一艘船以12 km/h的速度航行,方向垂直于河岸,已知水流速度为5 km/h,求该船的实际航行速度. - 31 -
教 学 过 程 解 如图7-10所示,AB表示船速,D B 教师 行为 说明 强调 C A 图7-10 学生 行为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教学 意图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时间 AC为水流速度,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AD是船的实际航行速度,显然 AD?AB?AC22 引领 讲解 =12?5=13. 22又tan?CAD?122,利用计算器求得?CAD?67?23?. 5即船的实际航行速度大小是13km/h,其方向与河岸线(水流方向)的夹角约67?23?. *例4 用两条同样的绳子挂一个物体(图7-11).设物体的重力为k,两条绳子与垂线的夹角为?,求物体受到沿两条绳子的方向的拉力F1与F2的大小. 分析 由于两条同 说明 引领 分析 样的绳子与竖直垂线所成的角都是?,所以F2 ? F1 F1?F2.解决问题不考虑其它因素,只考虑受力的平衡,所以F1?F2??k. k 图7-11 解 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得到 F1?F2?2F1cos??k, 所以 k2cos? F1?【想一想】 . 根据例题4的分析,判断在单杠上悬挂身体时(如图7-
- 3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