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 - 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4 2:21: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 。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第3讲 微观上——聚焦诗歌本身,定调明情

“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抓 标 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 卷 别 1.2017年 全国卷Ⅰ 试 标 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重要信息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 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 2.2017年 全国卷Ⅲ 3.2017年 北京卷 晓行巴峡 1

4.2016年 全国卷Ⅰ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金陵望汉江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 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 登裴秀才迪小台 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 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 水仙子·舟中 ①交代了地点(舟中); 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5.2016年 天津卷 6.2016年 山东卷 7.2015年 四川卷 府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 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8.2015年 全国卷Ⅰ 别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 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看 作 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2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应用体验] (一)知人论世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二)考题对接

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

[注]

,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 解析:读题:“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思路:“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析 注 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3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应用体验]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苏辙的担心。

读 正 文 (一)明结构章法,知基本特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有的诗讲究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诗?近体诗??起承转合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

?????四句抒情?主??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4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第一编如何读懂诗 - 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破解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e6br1rnjb62h6002tw881m9s40mcz00jx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