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_T=t+273.15K_.
9.如图所示,小林和小涵同学在做“探究冰的熔化规律”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时间/min 温度/℃ ﹣6 ﹣4 ﹣2 ﹣1 0 0 0 0 1 2 3 (1)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冰属于_晶体_(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_有熔点(或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_. (2)实验中冰熔化的时间是_3_min,小林同学发现冰熔
化时间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现象,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她一种延长冰熔化时间的方法:_增加冰的质量_. 10.如图所示A、B是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其中_B_是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另一种物质的熔点是_45_℃,该种物质在12~18min内是_吸热_(选填“吸热”、“放热”或“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题) (11题)
11.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学好物理的重要能力之一.某种物质的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FG线段平行于时间轴,说明该物质有一定的熔点 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
21
GH线段表示温度不断降低,所以该物质的熔点在不断降低 C. D.在FG线段对应的时间内,物质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2.为了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中分离水和酒精,张明同学依据已学过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方案.依据水和酒精凝固点不同可将水和酒精分开.为此,他利用家中电冰箱的冷冻室做了如下实验:他将配有不同比例的水和酒精的混合物放入冷冻室中,并用温度计监测混合液的温度,定时观察,他所测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V酒精/mL 12.5 12.5 12.5 12.5 12.5 30 75 370 1/2 1/4 1/6 ﹣8℃未发现凝固 ﹣8℃未发现凝固 ﹣8℃混合液开始凝固 V水/mL V酒精/V水 观察现象 ≈1/30 ﹣6℃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出来 12.5 750 ≈1/60 ﹣4℃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出来 说明:所用冰箱的冷冻室的最低温度为﹣8℃.
(1)请你仔细看一看表中的数据和记录的现象,张明同学_不能_(填“能”、“不能”)将水和酒精从混合液中分开。
(2)在水中添加酒精对水的凝固点有何影响?_使水的凝固点降低_。
22
(3)这个结论在实际中有何应用?_水中加适量酒精可以做成防冻液__。
13.如图是某物质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该图象是_凝固_(填“熔化”或“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的熔点是_80_℃.
(13题)
14.物理课上老师做了下列实验:
(14题)
(1)向一个透明塑料袋中吹气,塑料袋鼓起.将袋挤瘪,排出袋中空气后把袋口扎紧,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发现塑料袋仅鼓起一点点,原因是袋中未排尽的空气_受热膨胀_.将袋取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出袋中空气后把袋口扎紧,再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发现塑料袋明显鼓起(如图甲);从热水中拿出鼓起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发现塑料袋又变瘪了.以上过程是因为酒精发生了_汽化_和_液化_两种物态变化.
(2)将装了固态碘的试管浸入热水中(如图乙),试管中出现紫色的烟雾.是因为碘发生了_升华_.(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 15.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
(1)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_水的沸腾现象_;探究水沸腾时_温度_的变化规律.
23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请你在下面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时间/min 温度/℃ 0 1 2 94 3 95 4 5 6 7 8 90 92 96 97 97 97 97 (3)实验装置中A的作用是_防止热量散失_;B的作用是_使烧杯受热均匀_. (4)从水的沸腾图象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_97_℃,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_不变_.
(15题) (16题)
16.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B. 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C.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D.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 17.游泳运动员刚从水中上岸感觉特别冷,是由于运动员身上的水( B ) A.熔化吸热 B. 汽化吸热 C. 升华吸热 D. 液化放热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