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体验 在学习中发展
作者:尧厚雄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13期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指导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体会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动画故事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动画故事。使学生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析】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首先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2、操作交流,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说明:请小朋友们伸出手,从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长度就是1拃)。(1)师生一起做活动,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两人一组,用自己的拃量一量课桌的宽是多少?小组里交流一下量的结果。 (2)学生进行测量活动。 (3)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4)老师也来用拃量一量,请同学帮老师数一数。(师生一起数) (5)量的都是課桌的宽,为什么老师量的和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课件出示)。(板书课题)。
【评析】长度单位是在测量的过程中产生,教师设计“用拃量课桌的长”这一测量活动,让学生亲眼见证“同样用拃量,而且量的都是课桌的长,量得到的结果确实有可能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再通过讨论,发现同样是1拃,但其长度因人而异,必然导致测量结果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二、认识直尺 1、学生活动。
虽然有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但每次都使用单个长度单位很不方便,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了标有统一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尺子(拿出尺子)两个人一组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2、结合课件认识尺子。
我的这把尺子好像缺了点儿什么,想一想,添上什么它就能成为一把尺?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②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评析】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发现有部分学生还是对直尺有所了解,故在该环节的设计上没有直接出示尺子,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半成品的尺子,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一活动,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在实践活动中认识1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1)请小朋友们从托盘里找出1厘米,放在手掌心,看看它有多长?感觉怎么样? (2)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小嘴张开咬住它。(老师示范) (3)我们慢慢取出小棒,保证小鸟的嘴巴不能动,这时候小鸟的嘴巴张开就是1厘米。 (4)闭上眼睛想想看,1厘米有多长。
(5)让我们再来玩一次好吗?用1cm的小棒验证一下。
【评析】该环节教师通过找一找1厘米、比划1厘米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开启了正确感知1厘米的进程,闭上眼睛想就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从而学生学得科学、高效,也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1)学生找学具盒中的1厘米。
请我们带着1厘米,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长大约1厘米呢?学生活动要求:请小朋友们小组合作,找一找,然后再用1厘米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2)学生汇报,老师在投影展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