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自己对西湖山水喜爱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7)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春天戏蝶莺啼的情景,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40、(10景炎)补充古文名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 (2)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
(3)人们常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知识的获得,不仅来自书本,更需要亲自实践,正如陆游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朱自清的《匆匆》,我不禁想到一句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_______。”南宋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也劝解人们“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12北师大株洲附校)补充古文名句
(1)描写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抒写送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含有月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1北师大株洲附校)补充古文名句
(1)描写山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抒写母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爱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10北师大株洲附校)补充古文名句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如描写黄河的诗句:“白日依山尽,__________”;描写西湖的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描写洞庭湖的诗句:“__________,白银盘里一青螺。” 44、(12江声)补充古文名句 (1)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借问酒家何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清明》) (3)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___________,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干劲更充足农》) (5)白毛浮绿水,__________。(骆宾王《咏鹅》)
(6)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了,面对为我们付出辛勤汗水的父母,你可以借用孟郊在《游子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父母的感激。 45、(12云龙实验)补充古文名句 (1)人闲桂花落,___________。 (2)___________,万条垂下绿丝条。
(3)当你身处困境时,千万不要退缩,不要失望,你要想到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曾告诉过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
二、战场练兵
1、 “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贺知章 2、 “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41
3、“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4、 “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5、 “ ,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杜牧 6、“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王安石 7、“会当凌绝顶, ”《望岳》杜甫 8、 “ ,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9、“忽如一夜春风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0、“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1、“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文天祥 12、 ,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龚自珍 13、 “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晏殊 14、 “但愿人长久, 。”《水调歌头》苏轼 15、“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关睢》诗经
42
一、真题演练
古
文 鉴 赏
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
43
(12南雅四)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解释下列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在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人名言,请写两句。
(13长郡二)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无 ( ) 使 ( ) 信 ( ) 2、请选择“兽见之皆走”的原因( )
A 兽畏虎也 B 兽畏狐也 C 兽畏天帝也 3、你认为《狐假虎威》比喻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