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政府奖参评优秀栏目《城市记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0:30: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号子对应着每道工序,这是怎样一幅动人的水乡生活画卷啊!试想在现代化的工作流程下,怎会有如此丰富,情趣天成的歌声陪伴?不可能,当然不可能!没有千百年的文化沉淀,怎会有劳动中畅舒情怀的美妙歌声!窑工们把一代代在生活岁月里浸泡过的辛酸和乐观,把对生活的希望和期盼,放在了声声号子里。所谓艺术,也就是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心灵话语。

久远的窑烟飘逝到了天上,就像天空的白云朵朵。古老的号子却是窑烟永不褪色的芳香,环绕在湖西庄人们的心里。老窑工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追忆如梦如幻的窑工生涯,一遍又一遍的唱起,岁月如梭、心灵震颤的窑工号子。在歌声中,尘封的记忆再一次打开,千言万语酝酿成旋律悠长的号音。是的,该留住的一定要留住,这是我们一脉不断的智慧源泉,这是我们创造辉煌的生命之根。窑工们留住了号子,也就留住了砖窑文化在现实中赖以站立的风情和品格。

老窑工田涛今年已是68高龄了,他十多岁就进入了砖窑行当,干了一辈子的窑工。如今年纪大了,虽然身体不好,他仍然坚持写作,他说:“我余生的使命就是要把窑工号子的资料尽可能的记录保存下来,为了自己,为了所有的窑工,为了难以忘怀的那些岁月。”他把毕生的热情全部倾注在了窑工号子,在他的眼光中,燃烧着不属于一个老人的火焰,这些火焰把一个个逝去的日子照耀得熠熠生辉。老人兴之所至,为我们即兴演唱了一段“出窑号子”。 (出老人唱的《出窑号子》) (出《喉号》)

一声歌吼开天地,溱潼人在窑工号子中开始循环不止的生活。尽管现代工业的发展使窑工号子渐行渐远,但秉承着一种精神,勤劳朴厚的溱潼窑民继续依靠自己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

17

希望,对窑工号子,以及溱潼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善加整理和创新,演变出了许许多多品位极高,文化内涵丰富的新作品。窑工号子强劲的生命力,透过夕阳的余晖,折射出旧时的光芒在明天的苏活。

农家田园里,总有岁月洗褪不了的牵挂;苍茫的窑烟中,总有困难磨灭不了的真情;喜鹊湖的烟雨中,久远的号音铭刻着人们的思念。

(出:片花)

这个城市的记忆到底在哪里?在高楼大厦的沉默里?在走街串巷的叫卖声里?还是在往日马桶、煤球炉的黑白颜色?还是在霓虹灯和看着霓虹灯的眼睛折射出的五彩缤纷?

或许是那种棚户区的温情,或许是茶馆里的清谈,或许是夏日马路边满是竹椅旁的闲话里;或许是一辆自行车叮当的铃声,街边老人眼角的皱纹,还有那一双双穿旧了的鞋子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当麦收渐渐到了尾声,短暂沉寂后的田畴里,蓦然而起的蛙鸣便又掀开了夏种的序幕。里下河水乡以种稻为主,农家人很看重栽秧,栽秧之日,总要备足酒菜,宴请栽秧帮工,俗称“吃栽秧饭”;酒足饭饱之后,插秧能手下田扯起第一把秧苗,这把秧苗就叫“开秧门”;扯秧前,先向秧苗浇几捧水,谓之“赶秧风”,以免手腕中了“秧风”红肿疼痛。这是多么质朴动人的民俗仪式啊,它让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机器的躁动,把我们带回到古老的过去,带回到神秘的心跳。

心儿跳动起来,原先空荡的田野转眼也沸腾起来,水车“吱吱”

18

的开始第一声的叹息、牛鞭“叭叭”的抽打着夏日的沉闷、秧把“噗噗”的甩进明天的希望??肩靠着肩,笑连着笑,我踩着你的影子,你追着东升的太阳。这时候,一阵清脆的秧歌,贴着水田的水面径直传来,水面的涟漪不禁也笑开了,田埂也抿着嘴笑开了,夏天里五颜六色的花儿全都笑开了?? (出《秧田情歌》)

秧歌,是农耕时节最妩媚的风情,它的动人就像少女的酡颜和微笑,是你盼望已久的整个春天。流传在里下河一带的林湖栽秧号子,又是其中最美丽的少女,它的一开口,就变化成醉人春风的扑面而来。

林湖栽秧号子已经传唱了千百年,却依旧是少女情怀,羞颜不改。妇女们用打号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倾诉自己的心事。努一努嘴角,一个会意的表情,号子便唱开了,情由心生,即兴编来,脆生生、活脱脱的田园流水风味儿,苦与乐、爱和憎、失望和希望,都一齐迸发出来了,手底下的活儿丝毫不慢,歌喉里的词儿绵绵不断,就这样,就这样,她们把秧苗催醒,她们把春天点燃??

无边的水田,点缀其中的妇女、耕牛、鹭鸶、阳光,林湖栽秧号子穿透时空而来。栽秧号子的海陵调委婉抑扬,错落有致,描尽湖光山色。又如涓涓流水迤逦东归大海,滚滚流沙随风飘坠尘埃。

而吟唱天籁的这些妇女,原本都是一些地道的足不出户的农家妇女。踩着秧歌一路走来的汤晓玲,是民歌手中的佼佼者。她对于栽秧号子的最初爱好,仅仅是因为听见别人唱,嗓子便痒痒的跟着唱,唱着唱着,越唱越有兴趣,也越唱越好,汤晓玲不满足了,四处拜师求教,学唱秧歌,秧歌让她在这方水土脱颖而出,歌名大震,成名后的汤晓玲甚至登上了扬州、南京的城市赛台,一展秧歌风采,

19

让水秀歌美的林湖风光扬名乡外。

戴着一方头巾的女民歌手沙如存谈到秧歌时,眼眸里流溢出无限的恋恋之情:(出录音)“我从小跟妈妈下田学栽秧,觉得她们唱的号子非常好听。一打号子,栽秧时就感觉到不费劲。一趟秧栽到头,本来是很费力的,但是唱起栽秧号子,一点都不觉得苦和累。”

还有年轻的薛明琴对秧歌也是情有独钟,提及秧歌,她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如数家珍:(出录音)“我会唱好多号子,唱起来都很熟练。每当我在田边上休息,唱起秧歌的时候,乡亲们个个都来听,个个都跟着唱,感觉到下田一点都不累,真是太热闹了。” (出:《林湖插秧号子——林湖是个好地方》)

上世纪50年代末,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下放”到林湖,她深深的被优美的栽秧号子感动了,绝美的旋律让林湖成为她的音乐天堂,她的世外桃源,罗天婵在这里拜农民歌手为师,整理收集秧歌资料,并将汤晓玲歌唱的录音悉数带回北京。以汤晓玲原唱的“啊哩隔上栽”,前段平缓舒徐,若清风拂面;中段快捷昂扬,若大江东去;后段安详稳逸,若雁落平沙。如今,这首秧歌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歌教材,更成为林湖人心中永远怀念的生活经典。 (出:《林湖插秧号子——啊哩隔上栽》)

林湖是孕育生长秧歌的地方,在林湖,秧歌几乎人人都会唱,人人都是民歌手。雨露滋润着秧苗,而歌声滋润了一代又一代林湖人。秧歌如雨,林湖的山水因此而钟灵毓秀;秧歌如花,林湖的人们因此而更加喜上眉头;秧歌如镜,一面面竖在水乡女子的梳妆台前;秧歌如酒,一盅盅呷在里下河汉子的唇边。秧歌常常伴着梅雨而至,带着林湖的氤氲水汽,弥漫在田垄,荡漾在场脊,回旋在河面,蛰动在人们的心底。

20

搜索更多关于: 政府奖参评优秀栏目《城市记忆》 的文档
政府奖参评优秀栏目《城市记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elxu51xao2v3bv3zrhh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