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醇俗名酒精,试求出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 (2)若生产48t甲醇,则可回收二氧化碳多少吨______? 七、科学探究题
22.课后查阅资料后,小丽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如下: 请回答问题:
(1)分析上图,氯酸钾熔点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分解温度; (2)分析上图,在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
(3)分析下图,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当物质配比为1:2时,氯酸钾分解温度约为_____℃;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丽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Ⅰ Ⅱ 实验操作 检查气密性。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冷却后,将“Y”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实验现象 方法:_____。 不填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 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木条较长时间才能复燃。 Ⅲ Ⅳ 混入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加热后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_。 请回答: ①步骤Ⅰ中检查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②完善步骤Ⅲ中的填空: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__
③步骤Ⅳ中,将二氧化锰混入右侧支管有余热的氯酸钾中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加热后可观察到现象是_____。
④小丽认为根据步骤Ⅳ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变。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丽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则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D D D A C C C C B D C C C 二、多选题 题号 16 17 答案 BC BD 三、推断题 18.作燃料 Ca(OH)2+CO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四、流程题
19.(1)三(2)引发爆炸(3)HCl、H2 五、实验题
20.铁架台; 高锰酸钾 2H2O2MnO22H2O+O2↑;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向长颈漏斗内加水,漏斗内的液柱保持稳定 c; 瓶外的气球缩小,瓶内的气球胀大 六、计算题 21.66吨 七、科学探究题
22.低于试管内气压增大,排出一部分空气,使氧气浓度降低物质配比越大,氯酸钾分解温度越高70(温度在60℃~80℃之间即可)连接装置,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Y型管的外壁,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木条不复燃将“Y”形管倾斜并抖动,使二氧化锰沿管壁滑入另一侧中相对于步骤Ⅲ中木条很快复燃质量化学性质KClO3?KCl+O2
?MnO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