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1、心理学的概念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属于中间科学。 研究内容: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B情意过程a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b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
B个性心理特征a能力(潜力、已经具备的能力)b人格(气质、性格)
3、团体心理A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B团体之间互动
2、心理学主要有哪些理论流派?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反对哲学的思辨方式,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意识;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
主要观点:研究人性不应研究意识结构,而应研究心智发展的目的和功能;意识是连续变化的。 3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华生与斯金纳
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勒
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识。 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佛洛依德
主要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6、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反对人类行为受制于潜意识,认为人可以超越本能,发挥潜能,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为什么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却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
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研究成果多带经验描述性质,因而心理学还不能成其为科学。
1879年心理学终于从哲学的母体诞生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的创始人。从冯特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成为一门独立科学至今,仅有百余年历史,因此,心理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4、心理学家如何研究?
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测验法: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
第二章:
1、大脑的结构以及功能是什么?
左半球:言语、阅读、书写、运算和推理等 右半球:空间关系、情绪情感、艺术欣赏等 分工合作
2、心里的实质是什么?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3、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扩散和集中的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大或过小时,易于扩散 中等强度的兴奋和抑制易于集中
相互诱导的规律
负诱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正诱导:闹觉
第三章:
1、简述感觉和知觉包括的具体类别
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
知觉:时空知觉、大小知觉、深度和距离知觉、速度和距离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2、举例说明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与感觉阀限成反比
安静房间内可以听到6米处表的滴答声,房间越喧哗,听的声音距离越近。
3、简述感觉的规律
1、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2、感觉适应的规律
3、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4、感受性的发展 P73
4、简述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整体性:宪备性 2、知觉的选择性:信息选择 3、知觉的理解性:经验加工
4、知觉的恒常性:映像保持不变(大小、颜色、形状)
5、如何应用感知觉规律进行课堂教学?
遵循感知觉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形式:
要进行直观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实物或实物标本,可以演示实验、组织教学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事物的真实面目。进行直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种教学仪器,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等。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
能被我们清晰的感知。因此,教师讲课时声音洪亮,语速适中,板书清晰,制作、使用教具时,要考虑学生能清楚的感知。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讲课时,重复几次重要知识。板书时,用彩色粉笔写重要部分。制作教具时,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教学时使用活动性教学,演示实验,教学电影或录像等。 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别;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 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6、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激发观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起好奇,对观察结果进行评比,让小学生自己组织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多样化等。 2、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3、教授观察的方法:首先,观察前,要使小学生对观察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并制定观察计划。其次,观察时,要指导小学生有步骤、系统的观察。观察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4、注意观察的训练:培养小学生观察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最好的方法是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来训练小学生的观察力。有目的,长期的观察训练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四章:
1、简述记忆的分类,了解每种类别的含义
情境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受时空限制,信息存储易受到干扰,不稳定,不确定。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定时空无关。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中央阶段。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运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2、简述记忆的基本环节 1、编码(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称为个体经验的过程 2、保持(存储):是把记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