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倾斜试验诱导的心脏抑制型,伴频繁复发的难以预料的晕厥及年龄>40岁,其他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对于未记录到心脏抑制性反射的患者不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 不推荐使用?受体阻滞剂
CSS=颈动脉窦综合症;PCM=肌肉对抗训练;VVS=血管迷走晕厥 2.体位性低血压和体位性不耐受综合征
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可显著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即使血压的升高幅度很小(10-15mmHg),也足以在机体自身调节范围内产生功能上的显著改善。
药物诱发的自主神经衰竭的治疗原则是消除药物作用和扩张细胞外液容量。对无高血压的患者,应指导摄入足够的盐和水,每天达到2~3L液体和10gNaCl。睡眠时床头抬高(10o)可预防夜间多尿,可维持良好的体液分布,改善夜间血压。
老年患者的重力性静脉淤滞可使用腹带或弹力袜治疗。应鼓励有先兆症状的患者进行“物理反压练习”如下肢交叉和蹲坐。
与反射性晕厥相反,在慢性自主神经衰竭患者使用α激动剂米多君应作为一线治疗。但不能治愈,疗效也有差异,仅对有些患者效果显著。米多君可升高卧位和直立位血压,从而减缓OH的症状。米多君用量为5-20mg,每天3次。
氟氢可的松(0.1~0.3mg/d)是一种盐皮质激素,促进钠潴留和扩充液体容量。用药后患者症状减少且血压升高。
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建议 摄取充分的水和足够的盐 如需辅助治疗,应给以米多君 如需辅助治疗应给予氟氢可的松 可考虑PCMs
可应用腹带和/或弹力袜以减少静脉淤滞 可取头高位睡姿(>10o)以保持液体容量 PCM=肌肉对抗训练 3.心律失常性晕厥
治疗目标是预防症状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这类晕厥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受到心室率、左室功能以及血管代偿程度(包括潜在的神经反射作用)的影响。
(1)窦房结功能异常
当厥晕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心动过缓或晕厥伴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异常时,应植入心脏起搏器。永久起搏治疗能缓解症状但不影响生存率。长期随访中仍有不到20%的起搏治疗后的患者仍有晕厥发生,其原因是与窦房结异常相关的神经反射性减压机制。对于需要心房支持的患者建议用最新的基于心房频率减少心室起搏的模式来代替传统的DDDR起搏(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21
停用加重或诱发心动过缓的药物。如果没有合适的替代药物,必须进行心脏起搏。消融技术在快-慢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仅有少数情况用于预防晕厥。
(2)房室传导系统疾病
与晕厥相关的房室传导阻滞应心脏起搏治疗。近期关于起搏的指征以及优选模式已经更新。对于那些合并LVEF低下、心力衰竭以及QRS间期延长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进行双心室起搏。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典型房扑相关性晕厥的患者治疗上首选导管消融。对于这些患者,药物治疗仅限于准备消融前或者消融失败的患者。对于与心房颤动或者非典型左房扑动有关的晕厥的治疗应个体化。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晕厥并不少见,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获得性QT间期延长所致,应立即终止应用可疑药物。对心脏正常或仅有心功能轻度受损的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引起的晕厥,可选择导管消融或药物治疗。对于心功能受损且有晕厥的患者、非可逆性原因导致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患者,应植入ICD。尽管ICD常不能防止晕厥的复发,但可减少心脏性猝死。
心律失常性晕厥的治疗建议
心律失常造成的晕厥必须针对病因治疗 心脏起搏
窦性停搏(症状-心电图相关)且病因无法治愈的窦房结疾病应起搏治疗 晕厥并且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异常的窦房结疾病应起搏治疗
晕厥伴有无症状停搏大于3秒(除外年轻运动员、睡眠中或药物相关)的窦房结疾病应起搏治疗
晕厥伴2度莫氏II型、高度和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应起搏治疗 束支传导阻滞并且电生理检查阳性的晕厥患者应起搏治疗 对不明原因的晕厥且有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应考虑起搏治疗
对不明原因的晕厥且有无症状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可考虑起搏治疗 对不明原因的晕厥但没有任何传导异常证据的患者不建议起搏治疗 导管消融
对症状与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相关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行导管消融(心房颤动除外)
与快速心房颤动发作相关的晕厥可考虑导管消融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与快速心房颤动发作相关的晕厥应予以包括室率控制药物在内的抗心律失常药 对症状与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相关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且不能进行导管消融或者失败的患者应考虑药物治疗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有器质性心脏病且有室性心动过速证据的患者应植入ICD
22
有心肌梗死病史且电生理可诱发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应植入ICD 有室性心动过速证据且有遗传性心肌病或离子通道病的患者可考虑植入ICD ICD: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4 植入装置功能异常
与植入装置有关的晕厥可能是脉冲发生器电池耗尽或故障、电极脱位所致,应替换电极或植入装置以排除故障。有些患者的症状可能是“起搏器综合征”的多重机制导致的低血压。对有房室逆向传导的起搏器综合征的患者重新设置起搏程序,个别患者需更换起搏器(如用双腔起搏替代心室单腔起搏)。与ICD有关的晕厥常常是因为ICD的有效干预太晚,而不能防止意识丧失。对ICD再次设定程序(更积极抗心律失常起搏和/或更早放电)一般不能解决问题,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可能有效。
5.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晕厥
对于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晕厥患者,包括先天性心脏畸形或者心肺疾病,治疗目标不仅是防止晕厥再发,而且要治疗基础疾病和减少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某些患者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肺疾病可表现为晕厥,常见于老年患者。有心脏疾病并不一定提示晕厥与之相关,其中一些患者有典型的反射性晕厥,但是有些患者如下壁心肌梗死或主动脉瓣狭窄,基础疾病在触发或诱导反射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此外,许多患者的基础疾病是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所致晕厥的病理基础。
对器质性心脏病相关晕厥的治疗不尽相同。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和心房粘液瘤引发的晕厥应行外科手术。继发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晕厥,如肺栓塞、心肌梗死或心脏压塞,治疗应针对原发病。肥厚型心肌病(有或无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晕厥应使用特定的抗心律失常药,其中绝大部分患者应植入ICD防止心脏性猝死。没有证据表明降低流出道压差能改善晕厥。大多数情况下,心肌梗死相关晕厥应用药物或再血管化治疗。另一方面,如果晕厥是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或限制性心肌病所致,通常不可能彻底解决基础疾病。其他少见的晕厥原因包括二尖瓣狭窄造成的左室流入道梗阻、右室流出道梗阻和继发于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高压的右向左分流。
6 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
有些晕厥患者,即使全面检查后其发生机制仍不清楚或不肯定,这种情况下,对于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仍应针对疾病进行特异性治疗,以减少死亡率或威胁生命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对这些患者的治疗目标主要是降低死亡风险。然而,即使应用了基础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患者仍然有晕厥再发的风险,如ICD植入后患者仍可能发生意识丧失,这是因为ICD是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而不能治疗晕厥的病因。心力衰竭的心脏性猝死研究(SCD-HeFT)表明,与胺碘酮或安慰剂相比,ICD不能防止晕厥再发。这意味需对晕厥机制进一步研究,尽可能找到特定治疗方法。
(1) 缺血和非缺血性心肌病
急性或慢性冠心病且左室射血分数受损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须评估心肌缺血,如符合指证,应再血管化治疗。此外,须进行心律失常评价,包括心室刺激在内的电生理检查,因为再血管化治疗并不能改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如符合
23
目前指南中ICD植入指征,无论晕厥发生机制如何均应安装ICD。包括缺血性或扩张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减低(LVEF<30%到40% ,NYHA≥II级)的患者。
如晕厥患者左室功能有一定储备并且电生理检查阴性,不必积极ICD治疗。尽管ICD不能预防晕厥,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的患者应予ICD治疗,预防心脏性猝死。
(2) 肥厚型心肌病
晕厥是肥厚型心肌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近期发生过晕厥(<6月),其相对风险>5。相反,年龄较大(>40 岁)且为远期晕厥史(大于5年)的患者以及为典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的发生心脏性猝死风险低。然而,除了室性心动过速外,还有许多其他机制能导致肥厚型心肌病出现晕厥,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流出道梗阻、心动过缓、运动时血压不能相应升高以及反射性晕厥。有无其它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如家族性心脏猝死史、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频率、运动低血压以及显著心肌肥厚有助于危险性评估。ICD能预防有高危因素的肥厚型心肌病发生猝死。
(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发生晕厥。青年、广泛右室功能异常、累及左室、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晚电位、epsilon波以及家族性心脏性猝死史,应ICD治疗。
(4)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
晕厥是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异常患者的不良预兆。在没有其它原因可解释或者不能除外晕厥是由室性心动过速引起时,应考虑安装ICD。尽管晕厥的机制多种多样,一部分是由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引起,而大多数则为良性原因所致,如反射性晕厥等等。这种情况下,晕厥并不意味出现危及生命的心脏事件,其敏感程度远不及有明确心脏骤停史。在长QT综合征中,特别是LQTS2和LQTS3型,18岁前心脏事件的次数、QT时间显著延长以及女性均预示预后不良。自发性1型心电图改变的Brugada 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比2型心电图改变或者由药物诱发的患者要差。ICD对晕厥患者的使用仍存争议,比在心脏性猝死中使用ICD的问题要多。基于传统检查的遗传性疾病在良性与恶性之间的鉴别诊断上往往十分困难。因此,在一些患者考虑安装ICD之前,理论上应更详尽准确的检查(比如:ILR 记录),以明确晕厥的发生机制。
不明原因的晕厥和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安装ICD的指征
缺血性心肌病伴有LVEF明显下降或心力衰竭,根据目前的ICD-再同步化治疗建议ICD治疗
非缺血性心肌病伴有LVEF明显下降或心力衰竭,根据目前的ICD-再同步化治疗建议ICD治疗
高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考虑ICD 高危右室心肌病患者应考虑ICD
自发性1型心电图改变的Brugada 综合征患者应考虑ICD 长QT综合征有高危因素应考虑β受体阻滞剂和ICD联合治疗
缺血性心肌病但LVEF无明显下降或心力衰竭,程序电刺激阴性时可考虑ICD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