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托盘的一端抬高,使托盘成倾斜角度。 4、把第2个托盘放在第1个托盘的底部。 5、用喷水壶模拟“下雨”的场景。 6、仔细观察沙土和石子的变化。 7、用图画记录下喷水前后的现象。 注意事项:水流不易过大。
实验结果:沙土和石子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被“雨水”冲到了下面去了。
实验结论:水流有冲刷和搬运的作用。 (关于沙洲的形成的解释是:沙洲是由上游被水带来的泥沙、石子等堆而成的。) 2、模拟鹅卵石形成的原因。 实验目的:探究鹅卵石
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瓶、沙、水、2-3块有棱角的小砖块。 实验步骤:1、找到2-3块有棱角的小砖块,将其形状记录下来。
2、将小砖块放入玻璃瓶中,并加入适量沙和水,拧紧瓶盖。
3、快速用力摇动玻璃瓶1分钟,观察摇动后小砖块的变化,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4、每位同学依次重复以上过程3次,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事项:小砖块不易过硬。
实验结果:随着摇动次数的增加,小砖块的棱角明显的磨损了。 实验结论:河水的搬运和磨擦是鹅卵石形成的原因。
第十五课溶洞里的钟乳石 一、知识点:1、通过查找资料、小实验猜测钟乳石的形成。 2、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钟乳石的形成的原因与过程。 3、能用条形图记录实验数据。 二、实验:
1、钟乳石的形成与酸有关
实验目的:酸与石灰石发生反应
实验材料:稀释的盐酸、滴管、含有石灰岩的岩石 实验步骤:1、选择一块石灰岩
2、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事项:1、一定要用稀释的盐酸。
2、不要将盐酸滴在皮肤上,注意安全。
3、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时,不要用手去摸。
实验结果:有气泡(二氧化碳)冒出;岩石表面被腐蚀。 实验结论:酸能侵蚀石灰岩,钟乳石的形成与酸有关。 2、自制钟乳石。
实验目的:探究钟乳石形成的过程。
实验材料: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或玻璃瓶、一个碟子、苏打晶体、蒸馏水。
实验步骤:1、分别向两中烧杯中注入半杯蒸馏水。然后逐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直至溶液不能再溶解晶体为止。
2、在线绳两端各系一个曲别针。
3、在线绳中间打一个结,然后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
4、将系有曲别针的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个烧杯中,把碟子放在两中烧杯中间,用曲别针把线绳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
5、坚持观察4天,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事项:苏打晶体在蒸馏水中要充分溶解,直至饱和状态。 实验结果:碟子里会堆积苏打晶体。
实验结论:带有石灰岩的水体,在流动的过程中水份蒸发,石灰岩堆积形成钟乳石。
- 5 -
第十六课人类改变地表 一、知识点:
1、总结出:引起地表缓慢变化的自然力量有:地壳运动、温度、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多种自然力量。2、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方式,如:平整土地、修路架桥、毁林开荒、修造梯田、拦河筑坝等等。3、通过将人类改变地表的分类和辩论会,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十七课常见矿物 一、知识点:1、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性质。 2、能科学地对矿石进行分类。 3、了解“摩氏硬度计”,能用多种方法比较两种矿石的相对硬度。4、能举例说明矿物(宝石)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第十八课金属的来历 一、知识点:1、了解大多数常见金属的共同特性及用途。(金属的的共同性质:有金属光泽、导电性能好、传热性能好、具有一定柔韧性或延展性等)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不同金属是从不同金属矿物中提炼出来的。3、我国储量最高的金属矿是黑钨矿。 二、实验:
1、开采一个“矿”
实验目的:模拟开采金属矿的过程。
实验材料:几种矿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棉布、泡沫塑料杯。
实验步骤:1、选取2-3种不同的矿物,各取一小块,分别称量其质量,并将矿物名称和质量记录在纸条上。
2、在泡沫塑料杯里倒入一层熟石膏混合物,加入一种矿物,再加一层熟石膏,在熟石膏上再放另一种矿物,做成“矿石体”。
3、把“矿石体”放置24小时,使它坚固。并从杯中取出。在“矿石体”上写下本组矿业公司的名字,与其他小组的“矿石体”放在一起。
4、想办法把“矿物”开采出来,并称量其质量。 注意事项:在活动中要戴护目镜,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 实验结论:采矿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
第十九课媒与石油 一、知识点:1、煤、石油可获取哪些提炼物及它们的用途。2、了解煤、石油形成的时间、过程,以及它们开采的过程。3、知道能源矿物是不可再生的,树立珍惜能源矿物的意识。4、掌握中国的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5、通过实验知道煤在加热的过程中产生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第二十课矿产资源 一、知识点:1、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紧缺性,并能举例说明我国矿产资源浪费的现象。
2、掌握大多数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3、能设计一种简洁清晰的方式把调查结果公布于众。 4、设计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书。 二、实验: 1、煤的燃烧
实验目的:探究煤燃烧产生什么?
实验材料: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实验步骤: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纯净煤,在试管口放点棉花,用带玻璃的试管塞将试管口塞住。 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 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事项:加热试管要均匀,要用工具夹试管,不要用手触摸,注意安全。 实验结果:1、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时产生蓝色火焰。 2、试管里的棉花上则有黑色的黏稠状的油状物产生。 3、试管里的煤粉燃烧后产生了黑色的炭状物。 实验结论:煤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第二十一课工具——人类的帮手 - 6 -
一、知识点:1、工具对人类有哪些帮助。2、能制订标准对工具进行分类,并设计记录卡,记录分类结果。3、了解工具的发展趋势: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化、功能由单一到综合化。4、能针对某一种工具的不足进行改造,创新工具。
第二十二课机器人 一、知识点: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机器人都有什么用途。2、掌握机器人的三个特征。3、机器人的发明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方面的作用。4、了解智能机器人的用途和发展方向,并能设计自己想像中的机器人。
- 7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