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抓走才算胜。但围棋赢十目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处。这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中国唐代把琴棋书画看作“四艺”,围棋作为精神层面的艺术,必然有虚幻、模糊、抽象的内容,体现出中国的审美。有的画家说围棋的黑白交融就像一幅水墨画。
我想,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大家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我想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发明,世界其他国家可能早晚也把它们发明出来。但是,如果中国不发明围棋,那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围棋。
围棋子一黑一白,没有任何文字,黑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色彩;围棋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球上的经纬线,都很朴素简单。围棋尽管变化最复杂,但是规则反而最简单。把棋子放在交叉点上,四个子围一个子,就可以下起来了,比赛中裁判也不用解决什么技术纠纷。围棋又最能体现自由和平等。其他棋类项目的棋子都有大小之分,围棋的每个子都是平等的,只有放下去时才一指千钧,妙手臭棋立显。所以围棋遇到一个局势,棋手最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361个交叉点下出一个最理想的天地来。这里没有骑士,没有将帅,子子平等,最能发挥个性。围棋很容易被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所接受,所以围棋又是最世界的。 (取材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删节)
(1)以下对围棋具有“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围棋棋盘和棋子的形状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动静相映的内涵。 B、围棋棋盘巧妙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农历历法的特点。 C、围棋棋子的黑白颜色表达了阴阳调和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D、作为“四艺”之一的围棋,可以表现水墨画的虚幻和模糊。 (2)对围棋“别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方圆”和“黑白”“鹭乌”是从外形和颜色特点上为围棋起的别名。 B、变语言交流为更高层次的以“手”来交流沟通,使下围棋有了别名“手谈” C、“坐隐”是从围棋具有的文化底蕴的角度产生出的称谓。 D、“烂柯”和“木野狐”体现了围棋能带给人们的无限想象力。 (3)根据文意填空。
围棋的胜负在 两个层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谐、中庸的思想”。 (4)文章认为“围棋很容易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所接受”,为什么?(用序号分条说明,每条理由不得超过10个字)(8分)
25
答:
四、文言文部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小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⑵不以千里称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6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解释下列词,字
舍:( ) 而:( ) 取:( ) 者也:( ) 于:( ) 箪:( )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 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 A . 善假于物也。 B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 蚓无爪牙之利 D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 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 . 达到 隔断 猛烈 功劳 B . 得到 渡过 大 成绩 C . 得到 断绝 快 功绩 D . 达到 横渡 强 成功 3 . 填空。 本段在论述学习贵在积累时运用了 ( ) 和 ( ) 的论证方法。 4 . 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 ( )
A . 说明即使天资很高,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 B . 说明即使是个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C . 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 D . 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 5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如果刻几下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B . 刻几下但是马上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C . 刻几下于是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27
D . 刻几下并且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刻断。 6 . 下列判断正确的几项是 ( )
A . “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B . 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述的。 C . 文中的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E . 本段的比喻有许多不符合科学实际,因此用这些比喻是不能说明道理的。
F . 本段三层意思各有侧重,但又紧紧相承,层层递进,即知识必须积累,积累必须有恒,有恒还须专一。
(四)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4题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1. 解释:①暮 ________
②安敢 ________ ③善_________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5题
王恭①从会稽②还,王大③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④,因语恭:“卿东⑤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 ...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diàn):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zhàng)物:多余的东西。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