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问题
一、引言
目前,我国各艺术院校基本上借鉴美声唱法进行教学。这种唱法对意大利语言结构来讲是比较科学的:母音多,字音和母音连接比较流畅,字母的位置明确,这些都能为我们发声带来较为有利的条件。那么,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呢?我国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我们有自己的规律,如果生搬硬套意大利语的子音,母音,就会顾此失彼,产生不咬字或音包字的后果,使人常感到听不清歌词。作为美声唱法的歌唱者和学习者如果歌词都难以让人听清楚,也就更谈不上风格,表现以及与听众的交流,即使有通畅优美的嗓音,也无法表达出完整的作品。所以,解决好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并掌握其技巧方法,对提高歌唱者整体演唱水平和美声唱法进一步在我国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美声唱法的基本特征及主要体现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意大利,其名称是意大利文BelCanto翻译过来的,词意即优美的歌唱,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流派,因此通常又可译作美声唱法,美声歌曲,美声学派。
美声唱法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声唱法的呼吸。美声唱法讲究声音的穿透,气息流畅和声音的线条美。因此它对气息的要求是很讲究的,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是美声唱法通常所采用的呼吸方法,在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同时胸腔俩肋张开,使胸腔全面扩大。此时,外界的空气吸入肺内。呼气时,一方面依靠胸
腔本身的弹性作用和胸腔呼气肌肉用力,另一方面,腹部肌肉有控制的收缩,压迫腹腔内器官向上,使横膈膜逐渐抬起[回到原来位置]。以上两方面的呼气动作,互相配合,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出。
2、美声唱法的共鸣。美声唱法十分讲究共鸣塑造声音色彩的作用,注重整体混合共鸣的应用,强调将局部共鸣揉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良好的声音共鸣必须建立在胸腔,咽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统一的基础上,只有共鸣腔的相通与协调才能获得丰满,圆润而又明亮的音色。歌唱发声时,应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即掌握好共鸣腔的混合运用,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才能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假如不使用“混合共鸣”的方法,而将共鸣腔割裂开来,仅有单一共鸣,例如我们在唱低音时,片面强调胸腔共鸣,声音就会压得发不出来;唱中音,片面强调口腔共鸣,声音就会喊叫,形成“白声”;唱高音时,片面强调头腔共鸣,声音就会尖锐刺耳。所以,共鸣腔的混合运用,是唱歌发声的一个重要原则。
3、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美声唱法在歌唱中要求母音的转换和咬字的动作不能破坏音乐线条,使吐字似一串珍珠,要求所有的母音音色要一致,在歌唱中每个母音的明暗程度和声音位置要一致。美声唱法由于意大利的发音规律及特点而形成了竖咬字、窄咬字、靠后咬字的特点:口腔前部动作幅度及力度均要很小;咽腔部共鸣间纵向感,竖而圆;所追求的声音共鸣效果既要高频泛音,又要适度比率的低频泛音,声音圆润、有厚度、相对位置靠后。我国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我们在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出现咬不清字,歌词唱不准确,使听众听不明白我们在唱什么。这就出现了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那么我们现在就了解一下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是中国传统唱论中对歌唱语言发声技术的专门称谓,歌唱中的咬字即正确的声母发音或字头发音的需要,使喉、舌、齿、牙、唇等发音器官处于正确的发音部位,形成适当的气阻力度,将字头正确,清晰地喷发出来。吐字即正确的韵母发音或字腹和字尾发音,主要是指字头的声母构成发音部位形成一定的阻碍并初阻之后,迅速向韵母过渡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声母是几乎不发音的,而字音的响度直接源于韵母中的母音,尤其是在一些复合韵母中,发好主要母音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字音的准确,清晰,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歌唱共鸣的大小,音色丰富,字音的圆润以及歌唱语言的连贯性,比如我们在唱“苗”的时候,能否把这个字唱的完美,(o)这个音在这里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歌唱语言的准确与否在演唱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诗言志,歌咏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而歌唱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声乐是音乐艺术范畴中唯一直接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语言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形象思维,并且能够通过语言去影响听众,使听众从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得到艺术的审美和享受。
十八世纪著名歌唱学派波伦亚学派的歌唱家和教师培特罗·托西认为:“如果一个歌唱者咬字不清的话,他就无法使听众获得歌唱中来自歌词的大部分美妙之处,这样以来,他的歌唱也就失去了感染力。如果歌词唱不清楚的话,那么人的嗓音就和双簧管的声音就没有什么差别了……”。[5]P(37)在我们当中有很多声乐学者包括我自己,很多的时候只注重声音的音色而忽略了歌唱的语言。结果大家都不明白我们在唱什么,因而也失去了艺术感染力,大大减弱了我们歌唱的表现力。当代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说:“我们唱的词如果吐字不清,不仅破坏了意境而且会给观众带来反感……”。当然,有漂亮的声音固然很重要,但这不是声乐训练的最终目的,我们训练声音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声音和歌唱语言结合
起来,通过清晰地咬字吐字,把歌曲的真实感和作者的深刻涵义表达出来,使之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提高我们歌唱的表现力。
早在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日,“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板正为二绝,腔纯为三绝”可见咬字吐字的清晰是歌唱者演唱的首要条件。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认为他在提到吐字的意义时说:“很遗憾,现在大多数人忽视了吐字清晰的意义,听众往往听不懂歌唱者在舞台上唱的究竟是哪种语言…..”。[5]P(169)有人认为清晰的吐字会影响嗓音的质量。我认为如果吐字正确的话就不可能影响。现在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美声唱法,其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演员在唱什么听不清歌词,我们要努力地去克服这一点。
三、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存在的问题
(一)字头不准。字头是指汉字声母辅音部分。字头在歌唱中咬的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字正与字意,只有字头准确,才能很好的连接字腹,它不仅可以使吐字连贯,而且还能促进声音的丰满和流畅,字头的准确在汉语歌曲咬字吐字表达中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过程中,字头首先要“咬准”,咬不准字头的话往往让观众听不清字音,字意思也不明白,那么如何能咬准字头呢?
我国传统声乐唱法中强调字头的“喷口”,就是指歌唱者为增强子音发声力度,加快子音发声速度的一种子音读法,其目的在于使字头的发音要像“喷”出来那样清晰、准确、敏捷、结实、有劲、传播有力。我们知道“喷”的力量,试想我们嘴里含有一口水,要想把水喷的远,就需要用一定的力气才能做到,所以增强字头的力度是咬准字头的关键。力度的强弱或“劲”的大小,则要视演唱的内容与感情的表达需要而定,要求字头咬“紧”既不能松散、轻飘,也不等于咬“死”,咬“僵”应加强其适度弹性,使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