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界线界桩实时动态监测
一、引言
根据2008年8月颁布的《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6号)第二条规定:“行政区域界线界桩,是由行政区域毗邻的各方人民政府共同埋设的,用于指示行政区域界线实地位置的标志物。”
经统计,我市共有行政区域界线界桩(以下简称界桩)162个(包括127个县级界桩以及35个乡镇级界桩),分布在我市与毗邻各地市的交汇处,地处深山老林,交通极为不便。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界桩的管理方式普遍为聘请当地居民为界桩维护员,对界桩进行委托管理,要求其适时检查所维护的界桩,清除界桩周围杂草、淤泥和遮挡物,刷新界桩注记,保持界桩整洁,明显易见,做好检查记录,制止损坏界桩的行为,当发现界桩松动、移动、丢失、损坏时,及时报告负责管理该界桩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界桩遭到破坏的事情屡有发生,并且由于界桩维护员的不可控和失职,一般都只有在五年一次的联合检查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而界桩等参照物的损坏或遗失对解决边界纠纷和争议造成极大的麻烦。
因此,本文探讨的是采取现有技术实时的对界桩进行监测,以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保障边界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界桩实时监测系统概述
界桩实时监测系统主要分为界桩单元、数据中心及用户终端三个部分,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当界桩单元上的传感器感应到一定的位移时,界桩中的控制单元通过实地监测仪表实时采集到各项数据,并将数据打包、保存在存储器中,然后启动GPRS模块,由无线通信模块经GPRS数据传输网络把数据传输集中到Internet服务器的数据中心。当需要掌握监测点的情况时,监控人员可以在用户终端上通过数据管理系统来查看、统计和分析服务器上数据中心的各项数据。
图1:系统结构框图
三、界桩单元的设计 (一)界桩的制作
通常的界桩由界碑和底座组成,底座可在现场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界碑一般用花岗石、大理石等坚硬石料凿制成型,在本系统设计中,界碑采取类似于平面控制测量中的控制点制作方式(例如钢筋混凝土浇筑)进行制作,在混凝土中心增加了监测及通信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二)监测及通信模块的设计
该模块如图1所示,主要由无线传输终端、传感器、电源及其他监测设备组成。具体说明如下:
1、无线传输终端 (1)GPRS简介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英文简称,是一种以全球手机系统(GSM)为基础的数据传输技术。作为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它突破了GSM网只能提供数据的电路交换方式,在现有的GSM基站系统基础上通过改造实现了数据的分组交换,也可以说GPRS是GSM的进一步发展和延续。GPRS拥有覆盖面广,使用成本低廉等技术优势,在福建,GPRS的网络覆盖率达到了92%以上,而且不需要额外费用便可实现自动漫游,GPRS用户的计费以通信的数据量为主要依据,以“使用多少、支付多少”为原则。另外GPRS网络接入时间短,传输速率高。作为GSM技术的延续,分组交换使接入时间缩短为1s以下。
(2)GPRS数据传输网络构架的设计
GPRS数据传输网络中GSM网络和因特网(Internet)都是现有的,两者之间的连接通信是组网的关键。GPRS模块运行功耗低,非常适合用电池或用太阳能供电的野外作业系统。
系统可采用了现有的GPRS无线数据终端作为移动终端,实现GSM网络与因特网(Internet)的连接。通过终端对相关参数进行配置就可以实现组网,避开了软件调试过程,在软件菜单上对终端进行管理与调试。利用GPRS接入因特网和通过PC机拨号上网原理类似。首先配置GPRS模块初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