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7:27: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1)

哈全安的《伊斯兰圣战思想探源》,等等。

目前学术界对蒙古历史关注颇多。与蒙古统治者同时代,并为蒙古统治者服务的伊朗的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一版再版,既有英文版的,也有中文版的,足见其重要性。法国学者格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是一部详细阐释游牧民族特别是蒙古帝国历史的宏著。瑞典学者多桑的《多桑蒙古史》也十分值得参考。另外,还有英国道森的《出使蒙古记》,等等。

中国学者对蒙古历史尤其是对元朝的历史研究就更多了。主要有:明朝宋濂编纂的《元史》,浩瀚210卷,是研究元朝历史不可不查的资料。明朝陶邦瞻编写的《元史记事本末》,共27章,以事件为纽带阐释了元朝历史,也是一部值得参考的资料。今人周良霄先生、顾菊英女士合编的《元史》是一部全方位考察元朝历史的必查资料,从蒙古的起源一直写到元朝的灭亡。杨志玖先生的《元史三论》,论及元朝的经济政策问题。富育光先生的《萨满教与神话》,较系统地阐述了四大汗国建立前所信奉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情况。另外,还有,黄时鉴、邱树森各编的《元朝史话》,史卫民的《都市中游牧民》,蓝琪的《称雄中亚的游牧民族》等等资料也值得参考。

(12)

论文方面,主要有:斯赫尔曼的《13世纪蒙古汗国的朝贡规则》,徐黎丽的

(13)

《蒙古帝国和元朝与金帐汗国的关系》、《试论13—14世纪蒙古贵族的伊斯兰教化

(14)(15)

及其原因》,毕奥南的《蒙古汗国与元朝关系的考察》,陈国光的《蒙古统治者

(16)(17)

在西域实施的宗教政策》,贾晞儒的《蒙古文字与蒙古族历史》,齐学民的《萨

(19)

满教对蒙古帝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三、创新点

1.

本篇论文,学生认为有如下创新。

1、角度新。针对学术界或仅对两个民族的历史单独研究,或仅仅只考察某两个人物在某个领域的差异(如前面所提及的汉扎罗夫的《穆罕默德和成吉思汗的比较:在世界帝国建设中的宗教因素》),我想就这两个曾经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征服民族,为何有如此迥异的命运这一现象,做个初步的探讨,希望学术界多关注这两大民族,多思考这两大民族的异和同。

2、思路新。综观研究阿拉伯历史的著作,我发现它们有有个共同的特点:以时间为主轴,从古到今地介绍、阐述阿拉伯的历史,如《阿拉伯通史》、《阿拉伯简史》、《阿拉伯史纲》、《伊斯兰教简史》、《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等等,而至今还未发现就阿拉伯历史的某个问题深入分析其始末的著作,没有一部构建阿拉伯历史的理论性著作,对此深感惋惜。故希望学术界能跳出仅仅以时间为主轴重复介绍阿拉

(11)(12)

2.

哈全安,《伊斯兰圣战思想探源》,《亚非论坛》,2003年,第3期,第26——32页。 H.F.Schurmann,Mongolian Tributary Practices in the 13th Century,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19,No.3/4,(Dec.,1956),304—389. (13)

徐黎丽,《蒙古帝国和元朝与金帐汗国的政治关系》,第26——37页。 (14)

徐黎丽,《试论13—14世纪蒙古贵族的伊斯兰教化及其原因》,《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9月,第33卷第5期,第86——91页。 (15)

毕奥南,《蒙古汗国与元朝关系的考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12月,第14卷第4期,第40——51页转148页。 (16)

陈国光,《蒙古统治者在西域实施的宗教政策》,《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63——67页。 (17)

贾晞儒,《蒙古文字与蒙古族历史》,《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49——57页。 (19)

齐学民,《萨满教对蒙古帝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前沿》,2005年,第2期,第187——189页。

5

伯历史的书籍,多些其他思路。本文试图从两大征服民族的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一现象入手,初步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四、文章初步框架及主要内容

(一)前言

主要解释说明题目——两大征服民族的不同归途——的含义。

(二)、征服政策的差异

阿拉伯向敌方提供三个方案:①皈依伊斯兰教,享受穆斯林待遇;②立约投降,交纳贡税,受到保护;③迎接真主之剑,杀无赦。此种方式,有利于瓦解敌方斗志,并信仰伊斯兰教。当阿拉伯人征服某地后,大批移民涌入,和当地人互相杂居通婚,有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差异,扩大阿拉伯民族的规模。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大多均是混血儿。

蒙古统治者向敌方提供两难选择:或投降或死亡,财产照劫。即使敌方稍作抵抗,屠城杀绝,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连婴儿、孕妇也在劫难逃。蒙古军队占领某地后,不是移民当地,而是抢劫财产后再全体退却。统治者基本上不和被征服民族通婚,不符合今天的优生优育的标准。蒙古皇室、贵族成员中,长寿者几乎是凤毛麟角,体弱多病者不胜其数,夭折者大有人在。皇帝除忽必烈终年80岁外,元朝皇帝无一人超过成吉思汗66岁,顺帝妥欢贴睦尔51岁,成宗铁穆耳42岁,其余的则未超过40岁。贵族集团的寿命也一样。以木华黎家族为例。木华黎终年54岁,儿子孛鲁终年32岁,孙子塔思28岁,其后人超过40岁的,只有脱脱、安童等数人,且未达到50岁。之所以如此,部族间的固定婚姻是致命杀手。

(三)、内部斗争程度的差异

相对于蒙古民族来说,阿拉伯民族之间的内部斗争相对较少,规模也并不大,主要有骆驼之战(656年)、绥份之战(657年)、哈瓦利吉派与阿里派、穆阿威叶后裔无嗣后麦尔旺家族上台的争斗、阿拔斯反倭马亚王朝的争斗、艾敏与马蒙之间的争斗。

蒙古内部的争斗十分激烈,与其统治共始终: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忽必烈与昔里吉的汗位之争、元朝第二代皇帝铁穆耳死后仅仅26年竟换皇帝8个、钦察汗国与伊利汗国火拼至伊利汗国灭亡、察合台汗国与窝阔台汗国的战争、察合台汗国与元朝的战争、各汗国内部蒙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斗争等等。这些争斗、战争消耗了各汗国的实力,国内难以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四)、经济政策的差异

6

阿拉伯民族征服某地后比较重视该地的稳定与经济建设。征服某一地区后,阿拉伯人保留原来的行政机构,留用原政权的官员,将逃亡贵族、皇室的土地,分给隶农耕种,人民仍然各操其业,只要他们交纳贡税。阿拉伯帝国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建设,根治沙河、改良土地、发展农业、轻赋薄税、政策优惠、统一货币、鼓励商业。

蒙古统治者的经济政策不利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元朝为例。虽然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工具与耕作方法、重视商业。但田租、税收高得惊人,难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元朝统治者有大量的官田,有的直接租给农民,有的由富豪承租再转租给农民。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言及公田,谁不怨恨!言及公田,谁肯耕种!”根据当时的人说,公田的租金比私田高20倍。为了满足一己之需要,统治者无什不税、滥发纸币、搜刮钱财、合法化“斡脱钱”(高利贷的一种,又名“驴打滚”或“羊羔儿息”)。

(五)、文化政策的差异

阿拉伯比较重视文化建设。穆罕默德就说过,“知识是穆民的骆驼,必须找回来”,“你们求学,哪怕是在中国”。哈里发也重视文化建设,艾布?伯克尔编订《古兰经》,奥斯曼编订《古兰经》奥斯曼定本,并禁止将其翻译成他族文字,这样既传播了伊斯兰教,又能传播阿拉伯语。文化翻译运动自倭马亚王朝便已经萌芽,至阿巴斯王朝的拉希德、马蒙时期达到鼎峰。大量的他国书籍被翻译成阿拉伯文,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使得阿拉伯文化在当时独步一时。上行下效,地方统治者也大力网罗学者、文人,发展文化教育。阿拉伯逐渐形成了三大文化中心: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很多西方求学者都不辞千里前来求学。

相对来说,蒙古统治者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成吉思汗认为“人生最快乐的是,杀人性命、夺尽其财产、使其根绝、令其亲友痛哭,淫其妻女。”蒙古统治集团有人发表这样的高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朝统治者认为文人长于空谈,理学于治理国家无补,遂禁止科举考试多年。1317年,开科举取士后,统治者又颁布政策,分两榜取士,对汉人、南人的要求近乎苛刻,并规定南人不得登前三名,致使汉儒由科举而官如同登天,儒生在时人眼中的地位竟低于娼妓,只高于乞丐,在当时人们排列的“十等人”中位列第九。

(六)宗教政策的差异

阿拉伯民族重视建设本民族的宗教——伊斯兰教,并确立真主“安拉”至高无上的地位,宣称穆罕默德是真主安拉的封印使者,各哈里发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有利于从思想上统一阿拉伯民族,从而有利于维护巩固政权。即使哈里发大权旁落、王朝衰落,哈里发的宗教权威仍是独一无二的。阿巴斯王朝衰落后,控制的范围仅限于巴格达周围地区,但各“独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没有自称哈里发,或称“苏丹”,或称“艾米尔”等等,都承认哈里发为唯一的最高宗教首领。在阿拉伯,伊斯兰教几乎完全溶入了当时人们的方方面面。《古兰经》是阿拉伯人的生活准则,它涉及道德、教育、商业、农业、信仰等等方面,几乎涉及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为了推广伊斯兰教,阿拉伯统治者实行“待遇差别”政策,非穆斯林可以保持自己

7

的宗教信仰,但需要交纳一定的丁税;而穆斯林却可以免之,而且享受国内的优惠待遇。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大批异教徒纷纷改而信仰伊斯兰教,大大扩充了穆斯林的队伍。

而蒙古统治者却忽视了本民族的宗教建设,并且也未将宗教权威合而为一。蒙古统治者最初信奉的是萨满教。通过萨满(类似于巫师),人能联系上天之神、祈求神灵保佑。因此,萨满在其信仰区地区十分显赫。从维护统治的角度来说,萨满教既有积极作用,又有破坏作用。萨满可以使蒙古统治者地位巩固,宣称其为“真命天子”,世人均须服从于他。萨满也可以使蒙古统治者的政权崩溃。成吉思汗时期,萨满阔阔出为打击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宣称合撒儿也是上天派来的真命天子,唆使成吉思汗斩草除根,杀了合撒儿。由于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的极力劝阻,兄弟仇杀才没有酿成。最后,成吉思汗以摔跤为名将阔阔出除去,才最终避免了一场权力角逐、统治阶级分裂的危险。后来,蒙古统治者改信其他宗教,元朝信仰佛教,察合台汗国信仰基督教,伊利汗国、钦察汗国信仰伊斯兰教。在信仰上蒙古统治者出现了分裂,并且由于宗教矛盾彼此战斗多年。钦察汗国借口旭烈兀杀害哈里发、处死80万穆斯林,遂和埃及马木鲁克王朝结盟,夹攻伊利汗国,直至伊利汗国灭亡。在改信的宗教上,统治者又“太过投入”。以元朝为例。元朝大兴佛寺、大赐田地与财产、奉佛为师,僧人为非作歹、欺官压民,甚至侮辱王室,元朝统治者竟不追究。完全可以说,过分崇佛注定元朝必亡。

(七)、民族政策的差异

阿拉伯人以宗教信仰为纽带,来区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宣扬穆斯林人人平等、人人皆兄弟,允许异教徒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且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大力提拔有才能的异教徒,扩大巩固统治阶级的根基。

蒙古统治者为保持其尊贵血统,维护其特权地位, 民族内部通婚,将全国人口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不利于民族的壮大、统治基础的巩固。

(八)、总结

指出除了上述原因的差异外,也指出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蒙古民族作出了哪些改进等等。

在分析总结两大征服民族的政策的差异后,指出阿拉伯民族也有不足之处,蒙古民族也有可以学习的方面。

8

搜索更多关于: 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的文档
武汉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fstc43avg8iiwn479fv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