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分析与结论:因为
?甲m甲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所以小明的说法是错误的。 ?乙m乙20.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操作: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置在光具座上,如图,并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的位置处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的35cm处,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_____的清晰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有_____(举出一个例子即可)。
(3)小明对凸透镜成像作了进一步的探究,他将自己的近视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结果发现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
21.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60 60 002 50 50 003 40 40 004 30 60 005 20 20 006 0 0 00(1)实验时,将光屏_____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_____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_____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22.小红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加热时间(min) 温度(℃) 0 64 2 68 4 72 6 76 8 80 10 80 12 80 14 80 16 84 18 88 20 92 22 96
由上表数据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_____(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_____,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_____(“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_____(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23.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A B C D E 琴弦的材料 钢 钢 钢 尼龙丝 尼龙丝 琴弦的长度/cm 20 40 30 40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0.3 0.5 0.5 0.5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A、B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_____。 24.如图,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cm,测得时向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实验操作时,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大,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D C C A D A C 二、填空题 11.04 不变
12.
13.升华 液化
14.振动 音调 不能 甲乙 甲丙 15.漫 变小
16.能量 1531 真空 三、计算题
17.(1)1×10﹣4m3;(2)2.5×103kg/m3 18.(1)16000N;(2)2×106Pa;(3)10m/s 四、实验题
m甲19.全部浸没 不等于 不等于
V1?V020.同一高度上 倒立 放大 照相机 向右 21.竖直 同一平面内 4 平面镜
22.晶体 80℃ 固液共存态 均匀 高于 23.C E D E 20cm
24.0 25 小 同一位置 时间
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是小明使用天平的几点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A.测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游码可不在零刻度处 C.用手直接加减砝码
D.所测物体质量可以超过天平最大测量值
2.甲、乙、丙三个正方体,边长之比为1:2: 3,质量分别为3g、24g、36g,已知它们是同一材料制成的,但有一个是空心的,则空心的正方体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3.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 A.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
4.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C.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D.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B.折射成像的有①④⑤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5.小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屏代替蜡烛,他把“上”字屏放在原来放蜡烛的位置上,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至看到清晰像.此时他在不透光的白板光屏上看到的是图中的( )
A. B. C. D.
6.如图所示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D.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7.物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北方冬天冰冻衣服变干--汽化现象
B.从冰箱中拿出来一根冰棒上面有白色粉末--凝固现象 C.冰棍冒出“白气”--汽化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