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养殖技术
精品文档
黄粉虫养殖技术
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于 鞘翅目,拟步行虫科,粉甲虫属(拟步行虫属)。 原产北美洲,50 年代从苏联引进中国饲养,黄粉虫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质高达50%以上,此外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常量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因干燥的中文学名 黄粉虫 别 称 面包虫 界 动物界 亚 门 六足亚门 亚 纲 有翅亚纲 亚 目 多食亚目 属 粉甲属
拉丁学名 Tenebrio molitor
二名法 Tenebrio molitor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拟步甲科 种 黄粉虫
黄粉虫幼虫含蛋白质40%左右、蛹含57%、成虫含60%,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
形态特征
黄粉虫为全变态昆虫,其一生(指一个生长周期),可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卵:椭圆形, 乳白色, 表面有斑纹。卵长(1.72±0.27)mm, 卵宽(0.91±0.09)mm。8月份室内饲养所产卵的孵化率为88.24%。
幼虫:身体细长, 呈圆筒形, 老熟幼虫体长(24~29)mm,初孵幼虫为乳白色, 后变为黄褐色, 各节背面前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后缘淡褐色, 节间及腹面为黄白色,各龄幼虫体长及头壳宽比较稳定,是幼虫分龄的主要依据。
蛹:幼虫长到50天后,长约2-3厘米,开始化蛹。蛹头大尾小,头部基本模样,两足(薄翅)向下紧贴胸部。蛹的两侧呈锯齿状,棱角。蛹初为白色半透明,体较软,渐变褐色后变硬。
成虫:扁平长椭圆形,体长(13.02±0.91)mm, 体(4.11±0.33) mm ,刚羽化成虫的鞘翅为米黄色, 前胸背板为褐色, 3h后鞘翅变为红褐色, 3~4d后, 成虫鞘翅颜色变为黑褐色,触角念珠状, 第3节长度短于第1、2节之和, 末节长宽相等, 且长于前一节, 鞘翅表面刻点很密。成虫的产卵前期约为3~5d,卵多为散产, 既可产在饲料中, 也可产在饲料底层的纸上。成虫在经过20目筛的上层疏松麦麸饲料中产卵,有97.4%的卵都产于纸上, 而在同等厚度(5cm)条件下, 用面粉代替麦麸, 只有21.4%卵产于纸上,没有饲料时成虫一般不产卵或产卵很少。
[1]
2繁殖方式
卵
卵壳表面带有粘液,因此,卵常常会十几粒粘在一起成为一团,或表面粘满了食料碎屑面难以被发现。卵壳薄而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软,极易受机械损伤。未经触动的卵,孵化率达95%以上。卵期5~ 15天。 幼虫
幼虫喜群居,常团聚于潮湿、阴暗处。其食性与成虫相同。据对群养的500头幼虫进行食量测定,幼虫期共消耗麸皮221g,平均每头0.442g,按8000~ 10000头老熟幼虫重 黄粉虫约1kg计算,养成1kg老熟幼虫约需麸皮3.5~ 4.5kg。幼虫大部分为13~ 16龄,历期为70~ 156天。 蛹
老熟幼虫停食4~5天后多在食料表层化蛹,蛹期5~ 11天 成虫
(1)公羽:全天均可羽化,羽化率90%以上。 (2)性比:检查1984 头成虫,雌雄比为1:1.05。 (3)成虫寿命:据1986一1987 年间饲养的3代成虫统计,寿命最短的2天,最长的196天,平均51 天。 (4)活动:飞翔能力差,善爬行,喜群栖,常常数十头虫聚集在一处。白天喜躲在阴暗潮湿的间隙或食料中,夜间则十分活跃。
(5)交配与产卵:交配一般在羽化后的第3、4 天后进行。白天黑夜均有交配现象,时间为l1~ 5 分钟。成虫喜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欢钻到饲养容器的底部产卵,产卵高峰一般在羽化后的30 天内。
(6)食性:嗜食鼓皮、黄豆粉、菜叶、瓜皮、果皮等。人工饲养时,喂以豆渣、木薯渣、酒糟渣等,均能正常发育,但历期延长。常咬碎落人饲养盆中的软塑料、纸张、棉布、木块等杂物。
[2]
黄粉虫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2~ 3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2]
3分布范围
原产北美洲,全球广布。
4养殖技术
龄期管理
幼虫:为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管理方法是: (1)当肉眼能看清幼虫体形时,要进行加温、增湿,促使其生长发育。升温可采取加大密度方法。增湿是定时(每天6-8次)向饲养盒洒水。但量要小,不能出现明水
。
在
饲
料
中
加
大
水
分
也
能
增
湿。 黄粉虫(2)给幼虫投喂营
养丰富的一、三、五号饲料,并给予大量青饲料。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