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篆书篆刻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2 9:27: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填空与选择:

1、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简牍、帛书、兵符、盟书文字和小篆。 2、根据线条的类型,篆书可分为玉箸篆、铁线篆和倒韭篆。 3、甲骨文最早是1899年由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的,其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4、甲骨文又被称为殷墟文字、甲骨卜辞、卜辞、殷契、契文、殷墟书契、甲文、甲骨刻辞。 5、金文又叫钟鼎文、钟鼎铭文、钟鼎款识。它产生于殷商时期,兴盛于西周。 6、毛公鼎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7、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大盂鼎被称为金文中的四大国宝。

8、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书,所以也叫籀文。又因其内容多为歌颂田猎、宫室美好的文字,又被称为猎碣文字。

9、魏晋时代的篆书具有代表性的是魏国的三体石经和吴国的天发神谶碑。 10、唐代篆书成就最高的是李阳冰,他创造了铁线篆。 11、宋代最有名望的篆书作者是徐铉、徐锴。 12、清代邓石如是篆书创作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13、吴昌硕的代表作是“临石鼓文册”。 12、王懿荣的弟子刘鄂于1903年编辑出版了《铁云藏龟》,成为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

13、近现代罗振玉在甲骨文书法创作方面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对后学影响巨大。 14、《金文编》作者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容庚。 15、篆变的几种方法有:改易、减省、增加、易位、综合、盘曲。 简答题:

1、简述甲骨文和金文及其出现的时期。

甲骨文是甲骨文字的简称,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指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金文和甲骨文并存于商周两朝,商代以甲骨文享誉,周代以金文著称。

2、金文笔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起笔:逆入平出,其头可圆可方,但须雄浑有力。

(2)、行笔:以中锋为主,辅以粗细、轻重、疾涩等节奏上的变化,使线条丰富多彩。

(3)、收笔:应用回锋或留笔的方法,将笔收紧,切勿草率。

3、简述金文的章法格局的类型及代表。 (1)、竖成行、横无列,以《天亡簋》、《毛公鼎》、《令鼎》为代表。 (2)竖成行、照顾到横向的有序与顾盼,以《大盂鼎》、《散氏盘》为代表。 (3)竖有列、横成排,以《史强盘》、《虢季子白盘》为代表。

4、简述著名学者陈梦家划分金文的类

型及特点。 (1)、齐鲁型、中原型、江淮型、秦型。

(2)、齐鲁型、中原型金文,风格粗犷、浑厚,成为黄河流域文化的典范;江淮型金文风格纤丽、奇肆,则是长江流域文化的典范;秦型金文最封闭,也最保守,它的风格趋向单一、规整。

5、简述石鼓文在线条、结构、章法上的特征。

(1)、在线条表现形态上,自然纯厚、质朴遒劲,骨力雄强。

(2)、在造型结构上,略呈长方形,匀称自然、舒展大方。

(3)、在章法构筑上,布白均匀,左右相兼,开合有度,气势壮阔。

6、简述《石鼓文》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石鼓文》在篆书书体发展史上,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他与金文相比,无论是线条、结构还是章法上都呈现出一种方整、严谨、肃穆、卓然不凡的艺术格局。他的生成,为秦代篆书走向标准化作了书体发展意义上的铺垫工作。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称誉石鼓文为“为篆之宗”。 7、秦篆的成熟及其意义是什么?

篆书走向成熟,是以小篆的体式完备为标志的。《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山刻石》即是小篆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小篆的走向成熟,带来了中国

书法史上第一次书

体的标准化,古文字学家认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值得庆典的宏伟工程。因为中国文字经过了商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从繁杂、混乱、无序的状态中终于走向整齐、严谨与规范,正是由于有了秦篆的标准化,我们今天的汉字才有了规范化、统一化体系的标准依据。因此说,秦篆的标准化,是后世汉字赖以支撑、生存的根基。

9、清代篆书的复兴标志是什么?有哪些有成就的篆书书家?

清代前期的篆书发展虽然涌现了大批篆书家如王尌、钱玷、桂馥、洪亮吉、孙星衍等,但均未能摆脱小篆的笼罩,在创作上没有更大更宽的拓展。清代篆书的真正复兴与发展,是在清代中期以后,碑学大兴,篆隶随之大兴,涌现了大批的篆书大家,最为杰出的代表当推邓石如。 另外比较有代表的篆书家还有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王福庵等等。 10.大篆与小篆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论述题:1、试述邓石如篆书用笔及结构特征。

邓石如对篆书书体的发展,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一改古代书家长期运用短峰、硬毫的用笔书写习惯,运用长锋羊毫书篆。在宗法秦篆的基础上,融隶意于篆书之中,极尽长锋羊毫挥运过程中婉转流畅、挥洒自如之能事,充分发挥笔尖、笔肚和笔尾部的作用,方笔圆笔并用而以圆笔为胜。以他的《白氏草堂记》为例,在用笔上,邓石如最大的贡献是对长锋羊毫毛笔笔性的充分体现与运用。线条多以逆锋入笔,即速向下行笔,笔肚中锋之毫全部铺开,行笔至笔画末端,稍用力驻笔,然后用力收笔,收笔处稍有方意又圆润饱满,有斩钉截铁之妙。特别是放纵的长线条,写来生动自然,婉转流畅,形成了独特的邓石如家法。

结构特征上,邓石如篆书的最大特征是精而密,充分运用疏与密、大与小、长与短、圆与方等矛盾的统一规律,在对局部的点、线结构的夸张中,强调字形机构和整体风格

的协调、自然、生动。

故而后人称其篆书凝练茂密,浑然天成。

欣赏邓石如的篆书,常常使人联想起浓墨宰相刘墉,又使人感悟到具有商用金文的厚重凝练和秦代篆书的婉转流畅之风貌。 2、 试论吴昌硕篆书的用笔、章法结构特征。

继邓石如之后,吴昌硕再次独领风骚于篆书书坛。他的书法得力于《石鼓文》,又以草法为之,敦厚朴拙,气度恢弘,在近现代书坛上堪称一代大师。

吴昌硕在用笔上最大特点在于他以草法为篆,一意孤行,率意、苍老、古拙的线条,极好的表现了他的恢弘气势。

以他所临的石鼓文为例,在结构上不局限于既有的法则,因势造型,因形取势,上下左右,顾盼得体。特别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字,写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章法上,因势生情,因形就势,其间的揖让、穿插,尤其是空间结构的大胆处理,更显得参差错落之妙,后人喻之为“大珠小珠落玉盘”。

3、为什么把《散氏盘》称为金文中的草书?

《散氏盘》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扁圆的字形,野逸粗质,无一字不欹侧;而字间呼应,圆润拙劲,无一字不稳妥。其气势雄健欢腾,形质谲奇恣放,情趣真率稚拙,章法朴茂淳古,笔意自然浑厚。其线条凝重含蓄,将老辣与天真,沉稳与恣肆,灵

动和朴茂合而为之。

它的奇拙朴茂、恣肆豪放的艺术风格与西周晚期成熟金文的规整纯熟、华丽精美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它既不是西周晚期成熟金文的规整形态,也不是严整疏朗的装饰性很强的线条构形,而是别开生面,呈现一派天机。因此,它被称为“金文中之草书”,可谓开草篆之先河。

4、试论篆书在书法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

篆书在书法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是任何一种书体无与伦比,也无法替代的:

(1)篆书作为一种书体,他的萌生和发展,启开了中国文字发展演变的先河。作为五体之首,它的发展演变,带来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四体逐渐生成,并慢慢从这一母体中剥离而形成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书体风格。

(2)篆书书体的发展演变,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宝库。

(3)以篆书书体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材料而论,其中有龟甲、兽骨、竹、木简牍、玉、石、青铜、纸张等;使用手段有锲刻、铸造、书写;地域分布和流传范围极为广泛,充满浪漫、神秘的色彩。

(4)完成了以实用为目的“准艺术行为”到艺术为目的“纯艺术追求”的转换。

(5)篆书书体的生成过程中,孕育出了大批书法家。 5、试论吴昌硕篆书风格的演变。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吴昌硕40岁前后所临写的《石鼓文》点画瘦细平直,由于用笔尚不够熟练,显得软弱松弛,时有迟疑板滞之处。结字方正拘谨,虽力求匀称但是左右分布和疏密安排往往失之突兀,力不从心。可以看出,吴昌硕年轻时篆书从杨沂孙、吴大澂二人得法较多,字形方正。

60岁左右,在用笔上已能熟练把握,行笔、转折果断遒劲,线条加粗变厚,节奏变化也渐趋丰富。结体上吸收秦篆的特点,字形稍稍拉长,上部相对紧密,下部疏朗,垂笔向左右微微开张,从而将《石鼓文》与邓石如、吴熙载的篆书风格结合起来。

70岁以后,个人风格进一步成熟和强化。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以遒劲老辣为特征;结字茂密紧凑,正欹互用,体势上以纵取势、左低右高的规律非常突出,寓端庄于错落之中。而在分布上疏密有致,避让得宜,在整体上仍能达到雍容端庄的效果。用墨则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蕴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

从吴昌硕篆书的发展过程上看,基本上是由清逸渐趋浑厚,由平稳渐趋纵肆,由整齐转向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慓悍雄强的风格。

搜索更多关于: 篆书篆刻试题 的文档
篆书篆刻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ge5v1s05i670et7bbg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