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宣城市历史文化背景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1 18:13: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十刀头等多种 “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有人赞誉宣纸“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制作技艺不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宣纸制作技艺登上了北京奥运会舞台,向世界展示了宣纸的微妙和神奇。

宣笔 宣笔更是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秦王朝,作为文房四宝之“先”,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民族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据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泰将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即现在宣城、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那么,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应该说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了。

宣笔在宋代,一支竟价值千金,京城文人雅士无不为拥有一支宣笔而自豪,这在梅尧臣与欧阳修、黄庭坚、苏轼的诗赋对唱中有着生动的记载。从魏晋到唐宋,宣笔一直被列为贡品。宋代宣笔制作工艺更是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宋代诸葛高是一代制笔名工。遗憾的是,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战乱频繁,宣城作为岳飞与金兀术的主战场,笔工无以生存,渐流于临安(南宋京城,今杭州)附近的湖州一带,加入刚刚兴起的湖笔制造,推动了湖笔的迅速崛起。但皖南各地的宣笔生产仍在继续,只是因外传受阻,鲜为人知。直到明清时期,宣笔逐渐恢复大规模生产,技艺重新得到广泛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当地失散的宣笔老艺人,认真挖掘传统工艺,弃陈创新,不断改革,先后组建了泾县宣笔厂、宣州宣笔厂等几十家宣笔企业, 年产各种类宣笔150万支,

所产宣笔先后获得省、部优产品称号和“国之宝”称号。 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尖、圆、齐、健四德具全的独特风格。

一支高级宣笔,选毫尤为精严,主要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来选择兔毛、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山羊毛、香狸鬃等为毫,从选毫到制成笔,要经过选料、脱脂、水盒、修毛、装套、刻字等6大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而精心加工制成。宣笔具有尖、圆、齐、健“四德”之美,劲、润、长、短“四长”之特色,被历代誉为“千年宣笔、掌上明珠”而弛名中外。宣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来,宣笔厂派人请国内许多著名的书画家指导,提出要求,创造一些好笔。有以画鸡出名的画家陈大羽设计的“安吴遗制”笔,采用了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创制的“安吴遗制”的笔法,用鬃为心,羊毛为被,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国画家亚明设计的北尾合毛斗笔,用几种名贵的兽毛组合而制成,具有“锐而健、健而韧”的特点;书画家赖少其设计的“古法胎毫笔”,笔毫用特细特嫩的山羊毛为柱,婴儿胎发为被,具有“圆润耐久”的特殊功效,若以象牙、玉等为管,又可与宣纸,歙砚比寿;当代书法家林散之设计的鹤颈、长颈鹿,是从山羊毛中精选的细、嫩、圆、直、长的细尖锋改的,这种笔写草书最宜。另外还有许多知名的书画家,如刘海粟、李苦禅、赵朴初、肖龙士、黄胄、范曾等用宣笔后,都留下了如意的作品。他们盛赞宣笔“笔妙如神”、“刚柔得中”。

现在宣笔厂所产之笔多达三百余种,选料严格,工艺考究,精益求精,都臻于尖、圆、齐、健的境界。它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

徽墨 作为徽文化代表之一的徽墨,亦在唐代名噪海内。唐初,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墨工人数和制作水平都有较大变化。这时,已开始用桐油等动植物炼烟制墨。主要产墨区移到多松的易水和潞州等地。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末战乱,易州著名墨师奚超、奚廷珪父子避乱于安徽歙州(宋改为徽州),见到黄山风景优美,遍山是适于制造好墨的松树,又有练溪新安江的水,遂又重操制墨生涯。由于奚氏父子积极专研,改进了捣松、和胶技术,终于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于是,不单廷珪担任了李煜的墨务官,而且全家“赐给国姓”改姓李氏。从氏,“李墨”名满天下,一度还形成“黄金易得,李墨难获”的情况。

宋时,有了用松烟与油烟制墨两种方法,制作技艺大有改进。李墨的产地------歙州发展更快,几乎到了“家传户习”的地步。制墨地区从歙州扩及黄山黟州,再发展至整个徽州地区,“徽墨”之名就是这么来的。

及至明朝,在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了一定程序萌芽的条件下,过去秘而不传的用“桐油烟”与“漆烟”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利用,墨的生产又向前发展一大步,并出

现了邵格之、方瑞生、罗小华“四大名家”。这时,久享盛名的徽墨开始出口,行销日本、东南来等地。

清代,又出现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制墨“四大家”,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说。清代制墨,无论是墨的数量或质量,都要超过历代水平

徽墨以松烟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它原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天下墨业在绩溪”。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绩溪人汪近圣、胡开文,尤以胡开文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1915年,他的地球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并获南京劝业会优质奖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绩溪的几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恢复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王圭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存的成套集锦墨。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宣纸、徽墨获得金奖,使宣纸、徽墨殊荣无限。改革开放以来,宣城书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得到极大的重视。

十一、红色文化

以云岭为代表的宣城红色文化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

泾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8至1941年,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驻扎泾县云岭,周恩来、陈毅、叶挺、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铁军驰聘大江南北,抗日救国。泾县茂林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长眠在东流山下。云岭东接泾云公路,南依青弋江,西靠黄山,北望长江,风景秀丽。新四军军长叶挺有诗赞日:“去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名。宣州区的狸桥成为皖南事变后的重要革命根据地,粟裕、张鼎丞将军的指挥所至今犹在。陈毅元帅曾在宣州、郎溪率领新四军将士,叱咤江南。我党著名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故里就在泾县厚岸乡。章伯钧、恽代英、肖楚女在宣城师范开展了诸多的革命活动。

十二、佛教文化

以广教寺、小九华等为代表的宣城佛教文

宣城广教寺双塔位于敬亭山下,俗称双塔寺。建于北宋绍兴三年(1096年),是一对比肩而立的方形古塔,也即驰名全国的宋代双塔。双塔是唐代遗风的宋代砖塔,反映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和风格。塔高约20多米,各有七层,平面皆四方形,中间设有塔心柱,外观为仿木结构式。整个塔身大部用佛像砌成,每层每面用圆柱砖条分成三间,中间是圆拱门,有阑额,转角圆形,角柱有“巷杀”、“侧角”,檐为华拱出跳。墙面饰有宝相花,呈现着佛教特

搜索更多关于: 宣城市历史文化背景 - 图文 的文档
宣城市历史文化背景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ggl30bid33z01x0bclh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