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教案(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课题
1.这节课,请同学们再次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个名字,这个曾经感动世界并且正在感动我们的名字——海伦·凯勒。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海伦·凯勒(齐读课题)。
2.这是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一个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孤独岁月的弱女子。就是这样一位身有残疾的弱女子,却成为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一生完成14部作品的作家、教育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20世纪美国英雄偶像之一。一九五九年,在联合国大会中,各国代表一致称赞她对人类的贡献。她是如何创造出辉煌成就,达到正常人也难以企及的高度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她——海伦·凯勒。 二、整体感知,走近人物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如果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一下子想到什么词?
读出了一个“不幸、可怜”的海伦,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海伦,还读出了快乐、幸福的,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海伦,??(学生交流) 2.文中是怎样评价海伦·凯勒的?(用文中的一个词)
(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精神的概括,谁来读出这句话。 出示: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3.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不屈不挠:曲,屈服。挠,弯曲,在逆境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4.紧扣“隔绝”,感悟“不幸”
海伦面对的逆境、困难是什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小节,圈出有关词语,想想:幼年的海伦遭遇了怎样的不幸?
5.学生自读课文,做好圈划批注。 6.集体交流,体会小海伦的不幸。 (1)出示第一小节的相关文字:
“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2)理解“失明”和“失聪”。 请学生想象:她看不见什么? 请学生继续想象:她听不见什么?
此时的小海伦,年仅一岁半,正是学说话的年龄,这又意味着她还—— 生:她还不能说话。
师:是呀!小海伦的世界“无声无色又无语”。 点红文字:“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岁半的娃娃呀!” 指名学生朗读,抓住“天哪”“才”和“!”读出人们的痛心。 (3)体会“隔绝”。
是啊,才一岁半的小海伦,就这样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人们怎能不感到惋惜,感到痛心呢? 点红文字:“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 理解“隔绝”,(永远隔开、隔断)一个“隔绝”,写出了人们的无奈,写出了人们的无望。 指导朗读。
(4)紧扣“隔绝”,深入体会“不幸”。 师:其实,“隔绝”,不仅仅是隔断了颜色,也不仅仅是隔断了声音,还隔断了什么? 师:是啊,看不见美丽的颜色和图案是不幸的,听不见优美的音乐是不幸的,而不能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不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这是更加不幸的。
出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字:有一天,当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竟然什么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黑暗。我像被噩梦吓倒一样,全身惊恐,悲伤极了,那种感觉让我今生永远难以忘怀。
此刻,你好像听到海伦在说些什么?
(5)小结:这正是幼年的小海伦发自内心的呼唤。她期待着爱与被爱,她期待着表达,期待着交流,期待着把这个无色无声的世界彻底打破!可是,命运看似无情地抛弃了她,残忍地把她禁闭在孤独的世界里。那么,小海伦是不是从此悲观消沉,向命运低头了呢?(没有)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心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了不屈不挠的海伦?(在书上圈圈画画,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一)感悟第四小节
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标记。谁来说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谁来读读这段话?请大家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同桌讨论讨论,可以在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体会。
2.交流:抓关键词体会海伦的坚强、不屈不挠。
A.点红“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点拨(此时的海伦渴求知识,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每天的开始,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吮吸着,直至“这块海绵”装得满满的,饱饱的。体会海伦的坚强) B.点红“拼命摸读” 点拨(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
C.点红“如饥似渴” “摸出了血” 点拨(盲人的书写更加困难。需要用食指的指节用力叩击盲文笔,在厚厚的纸上扎下一个个突起的盲文点。长时间书写,手腕、手指都会酸痛,甚至变形。)
你能理解她吗?让我们和海伦来一次心灵沟通吧!假如你现在就是她,我来问问你:海伦,你看,你的手指都摸出血了,多疼啊,别摸读了,休息一下吧。
学生换角色,体会人物的内心。说到几点原因,她这么做是因为——(对知识的如饥似渴)
是因为——(她要战胜自己)是因为——(超人的毅力)是因为——(她有不屈不饶的精神)。
3.言为心声,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她内心的感受,能读好这段话吗?
4.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知识就这样改变了海伦的命运,它让海伦变得坚强而有自信。海伦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集体交流时抓住“她有时在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们在湖上泛舟”这一句。 师:以前海伦是怎样的?现在海伦是怎样的?
海伦的世界充满了欢笑,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幸福。她把这种喜悦和幸福通过她的文笔描绘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文字:“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成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引导学生配乐朗读,体会诗中景色的美好。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好的想象,其实来源于海伦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来源于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二)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她的不屈不挠精神的?(感悟第六小节) 1.学生交流,出示第6自然段。
2.首先请同学们想想:海伦既聋又盲,那她是怎样学习说话的?
(学生指出: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
3.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自己的脸,体会一下海伦学习的情形,亲身体验她学习的难度。 小结:这种靠触觉练习说话的方式,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海伦这样说(师生齐读:“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说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4.再联系下文看看(第7自然段)后来“她说话的能力竟然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当她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抱住了海伦,留下了兴奋的泪水。
这是兴奋的泪水,也是心酸的泪水,因为他们仿佛看到?? 出示: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海伦已经在—— 夜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仍然在—— 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接着——
口干舌燥,嗓子都快冒烟了,海伦忍着疼痛继续—— 无论是数九隆冬,还是盛夏三伏,海伦总是在——
5.从妈妈泪眼的回忆中,你再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生回答) 指板书: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她一次次地向世人宣告:她要战胜命运,做生活的强者。让我们一起深情赞美:海伦凯勒,你是生活的强者!(出示) 6.指导朗读。
让我们体会着海伦说话的艰辛,想象着她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一起来读这段话。
四、深入体悟,升华认识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这也是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不过,这篇课文还告诉我们海伦凯勒的什么方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能有什么发现?
2.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相机板书:无私奉献)“倾注”如何理解?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海伦的内心充满了——(板书:爱)正因为内心有爱,她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才会将世界想象得那样美好,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给了海伦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我们来听一听:出示(配乐)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冲出黑暗》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
——《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最后让我们一起牢牢地记住这个名字,记住这个名字背后的奇迹——再次齐读课题《海伦·凯勒》。
五、拓展作业,课外延伸
下课后,还没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同学,老师建议大家好好读一读,这是一道很有营养的心灵鸡汤,一定能使你们汲取更多的人生感悟。
板书:
海伦·凯勒
不屈不挠
爱 无私奉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