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5.5 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的调查
1.1.5.5.1 河流、湖泊、池塘、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的位置及周围的地形特征。 1.1.5.5.2观测地表水体的形态,包括河流的宽度、长度和深度,湖泊的面积及积水深度。
1. 1.5.5.3 地表水体附近的地层岩性、地貌条件及其所处的构造部位。 1.1.5.5.4测定其水位、流量、流速、含砂量等。
1.1.5.5.5观察水的物理性质(水温、颜色、嗅、味、透明度),必要时取样进行化学分析。
1.1.5.5.6调查访问动态资料,了解水量、水位、水温一年四季的变化。
1.1.5.5.7测量和搜集河流上下游间流量的变化、支流的水量、河床沿途的变化情况,
特别要重视枯水期地表河流的测定。
1.1.5.5.8调查地表水的利用情况。
1.1.5.5.9 水库调查内容填在“水库调查记录表”上。见附4 1.1.5.5.10水库调查表部分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水库1、水库2、水库3……水库n,或用字母代替为SK1、SK2、SK3……SKn。
(3)水库名称:若有水库名时则真写水库名,如“河口水库”、“红石峡水库”等;没有水库名时则填写距该水库最近的村名,如“十八墩水库”、“石峁水库”等。
(4)坝体类型:混凝土拱形坝、石质坝、土质梯形坝等。在陕北地区一般都因地就简,多为土质梯形坝。
(5)汇水面积:是指大气降水均汇入水库的面积。可从地形图上圈出,估算其面积。
1.2 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与编录 1.2.1 水文地质钻探过程中的观测工作
其内容主要有岩芯观测、地下水位观测、水温观测、涌水现象观测、冲洗液消耗量和性质变化观测,以及钻进过程中钻具陷落、掉块、塌孔、涌砂等异常现象的观测记录等等。
要求在现场及时进行,否则可能造成岩芯位置错乱,岩石的某些特征因风化购而改变(如粘土岩、泥岩风化干后崩裂、颜色变浅、气味消失等),造成原始记录错误或遗漏描述内容。所以要救每次提钻后,及时填写岩心记录和岩心标鉴,测算岩心采取率和
11 / 3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进行岩心描述。岩心采取率是评价岩石破碎程度,间接判断岩石透水性,确定含水层层位的重要指标之一。故要求在完整的基岩中,岩心采取率不得少于70%,在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和岩溶裂隙带中采取率不得少于30%。
另外要着重岩心裂隙的观察和描述。,要求指出裂隙面的倾斜度,并进行分类,各类裂隙的宽度、裂隙面平直或粗燥程度、裂隙的闭合和填充情况。裂隙的发育程度可根据岩心采取率、来计算岩心裂隙率(h)
h=∑b/L·β·100%
L—进尺长度(m)
β—相应L长度的岩心采取率;
∑b—在L段内平行岩心轴线,直线上所测得的裂隙或溶隙的总长度(m)。 此外,为了判断含水与否,要特别注意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痕迹的观察。如铁质、泥质、钙质充填及薄膜;灰岩裂隙面上的溶坑、溶檀等。
1.2.1.1 水位的观测
包括初见水位、提钻后与下钻前水位、终孔后稳定水位。 1.2.1.1.1 初见水位是钻孔中开始出现的水位。 1.2.1.1.2 回次水位观测
(1) 一般要求钻进中每提钻后,下钻前各观测一次水位,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即每回次观测一次)
(2) 钻进中若遇涌水,提钻后水位涌出孔口,可不测回次水位,但应在下钻前观测一次涌水量。
(3)水位深度大于100米时,可以酌情处理。(终孔稳定水位可利用物探测井确定) (4)停钻时间较长,应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水位其本稳定后,可改为每四小时观测一次,直到重新钻进。
(5)水位测量工具的深度记号要清楚准确,便于读数。单位用米,读至小数点后二位。
1.2.1.1.3 稳定或近似稳定水位观测
(1)钻进中遇有严重漏水、涌水的层断,应根据需要进行稳定(静止)或近似稳定水位的观测,必要时可将钻孔改为专门水文孔,进行抽水、放水试验。
(2)稳定(静止)水位
终孔后要进行稳定水位观,按《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12 / 3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即
观测时间,开始一般可按1、2、2、3、3、4、5、7、8、10、15分钟间隔观测,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到稳定。
(3)近似稳定水位观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停止观测。 A 每小时观测一次,连续三次水位无变化;
B 水位呈单一方向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5厘米,且已连续观测三小时; C 水位呈锯齿状变化,每小时水位差不超过10厘米,且已连续观测三小时; D 虽达不到上述要求,位总观测时间已超过24小时。 1.2.1.2 冲洗液性质变化及其消耗量的观测
冲洗液的性质,在现场主要是指:颜色、稠度、比重、含砂量的改变。它一般反映孔底情况发生变化。
钻进中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最能说明岩层透水性的变化。
1.2.1.2.1 冲洗液消耗量系指纯钻进时间内钻孔中消耗的冲洗液。在正常钻进时,每小时观测一次。不足一小时的回次,每回次观测一次。发现冲洗液漏失时,应每10—30分钟观测一次。冲洗液全部漏失时,应开大水泵测定其最大漏失量。
1.2.1.2.2 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方法:钻具下运至孔底,待冲洗液正常循环后开始观测水源箱(池)内冲洗液的数量,观测结果呈原有量,然后每隔一小时观测一次,直至钻孔终了为止,每次观测结果呈现有量。钻进期间在水源箱(池)内加入的冲洗液数量称新增量。计算公式如下:
原有量十新增量-现有量=消耗量 1.2.1.2.3 涌水量的观测
钻进过程中,孔口突然涌水、是孔底揭露自流含水层最可靠的标志。应立即记录涌水时的钻孔深度,并接套管或压力表测量其水头高度和自流量。
1.2.1.3 其它现象的观测
当钻孔中出现气体逸出,钻具陷落、孔壁坍塌、涌砂等现象时,应记录其发生的起止深度以及这些现象发生的状况。
1.2.1.4 钻孔的编录工作
12.1.4.1 根据钻探班报表,整理岩芯,校正岩芯长度,深度和岩芯采取率。结合原始岩芯描述,确定地层分层深度,地层时代和岩性的分层位置。,并根据每个层位和岩性段的特征,按层位和岩性段采取有关样品保存、以作实验和鉴定之用。
13 / 3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2.1.4.2 综合岩芯观测资料和钻进中水文观测记录及测井资料,确定含水层位及其深度、厚度、水位等特征。
1.2.1.4.3 整理钻孔有关施工技术资料:如不同深度的孔径,止水深度,方法和效果;套管口径及深度等。
2.工程地质
2.1 工程地质测绘
2.1.1 划分工程地质岩组,详细调查软弱岩组的性质、产状、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2.1.2 调查矿区内软盘弱夹层及各类结构面的分布、物质组成、胶结程度、结构面的特征及组合关系,并按结构面分级表进行分级。
2.1.3 按岩组和不同构造部位进行节理裂隙统计,测量其产状、宽度及延伸长度,编制玫瑰花图或极射赤平投影图,确定优势节理裂隙发育方向并按岩体结构分类表进行划分岩体结构类型。
2.1.4 对矿体主要围岩的风化特征进行研究,可参照“岩体风化程度野外鉴定表”划分岩体的强弱风化带。
2.1.5 对自然斜坡和人工边坡进行测定,研究;边坡坡高、坡面形态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2.1.6 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有影响的地下水露头点、含水岩层接触界面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水理性质进行重点调查研究。
2.1.7 详细调查生产矿井及相邻矿山的工程地质问题;调查露采边坡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井巷变形破坏特征、支护情况,变形破坏与软弱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带等结构面的关系。
2. 2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
2.2.1 钻孔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包括:统计与描述岩芯块度,绘制央芯块度柱状图:统计节理裂隙;确定钻孔中流砂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风化带与软弱层、岩溶发育带、蚀变带的位置和深度;
2.2.2 按钻进回次测定岩石质量指标(RQD),确定不同岩组RQD值的范围和平均值。RQD值一般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RQD(%)=Lp/Ln×100
式中:LP——某岩组大于10㎝完整岩芯长度之和,m
14 / 3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LN——某岩组钻探险总进尺,m
注:小于10㎝岩芯为钻进过程中机械破碎,则上下对接,其长度大于10㎝时应参与计算;当钻头内径小于54.1㎜时,RQD值作适当降低,根据经验降低20%~50%
2.2.3 根据RQD值,按“岩石、岩体质量及岩体优劣分级表”和“岩体Z值范围及其优劣分级表”划分岩石质量等级和岩体质量等级。
3. 环境地质(主要为野外调查) 3.1 调查要点
3.1.1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主要调查集镇、居民点、井口附近和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地段。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层岩性、厚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3.1.1.1 各种类型的滑坡体;
3.1.1.2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一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1.1.3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3.1. 1.4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3.1. 1.5 须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3.1. 1.6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里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3.1. 1.7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3.1. 1.8 位于库岸和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3.1.2 滑坡调查要点
3.1.2.1 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附近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3. 1.2.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 1.2.3 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涨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
15 / 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