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郭琳琰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7期
摘 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遵循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渴望,同时,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 ; 教学 ; 审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它为音乐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即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因此,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是实施新课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唱不烦。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扬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情感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