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一切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不会影响半衰期,故A错误;核子结合成原子核与原子核分解为核子是逆过程,质量的变化相等,能量变化也相等,故用能量等于氘核结合能的光子照射静止氘核,还要另给它们分离时所需要的足够的动能(光子方向有动量),所以不可能使氘核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故B正确;根
KQqmv2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故C正确.氢原子辐射一个光子后,跃迁到低轨道,半径变小,由2?,
rr可知动能变大,故D错误. 故选BC。 10.CD 【解析】 【详解】
甲乙的速度方向都在变化,所以甲和乙不可能做直线运动,均做曲线运动.甲的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不变,知加速度的方向不变,则甲的加速度可能不变,甲受到的合力可能是恒力;乙的速度变化量方向在改变,知加速度的方向改变,所以乙的合力不可能是恒力.故AB错误,CD正确. 故选CD. 11.CD 【解析】
解:根据动量定理得:
mgt=△P,mg是定值,方向向下, 故C正确;
是个定值,重力的方向向下,D答案也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量定理的直接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2.AC 【解析】 【详解】
A、图示时刻,x=4m的质点正向下振动,据题有:=1s,得周期 T=4s,频率为 f==0.25Hz,两列波的频
率均为0.25Hz,故A正确。
B、两波的波速为v==m/s=1m/s,设经过t时间两波相遇,则有:2vt=4m,得t=2s,即再过2s两波相遇,
故B错误。
C、两列波相遇后,x=6m处是两波的波峰或波谷相遇处,该处质点振动加强。x=7m处是两波的波峰与波
谷相遇处,该处的质点振动减弱,故C正确。
D、稳定干涉后,x=4m的质点振动减弱,振幅为A-=,故D错误。
三、实验题:共2小题
13.欧姆 0.040(±0.002) t+8.8(±0.1)
【解析】
(1)实验时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挡; (2)做出的R-t图像如图:
(3)由图像可知,斜率:k?+8.8(±0.1).
13.4?8.8?0.04;截距:b=8.8;则R随t的变化关系为R=0.040(±0.002) t
11614. (1)A (2)D (3)C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研究,甲加以综合解决,即为控制变量法;
解:(1)在这两个装置中,控制半径,角速度,不变,只改变质量,来研究向心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故采用的控制变量法,故选A
(2)控制半径,角速度,不变,只改变质量,来研究向心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故选D
(3)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到的结果为在半径和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故选C
故答案为(1)A;(2)D;(3)C
【点评】本体主要考察了控制变量法,明确控制变量法的内容即可; 四、解答题:本题共4题 15. (1)【解析】 【分析】 【详解】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对T和mg进行正交分解。
3m3 mg; (2) k?36M?3m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 Tcos30°=mgsin30° 得
T=3mg 3(2)为使整个系统静止,要求 fmax=kFN≥Tcos60o 而
FN+Tsin60o=(M+m)g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
k?3m
6M?3m16.(1)1.6A ,方向由d到c(2)2m/s (3)2J 【解析】 【详解】
(1)对金属棒ab由机械能守恒得
mgh?12mv0 2
解得金属棒ab进入磁场时的速度
v0=4 m/s
金属棒ab进入磁场的瞬间感应电动势 E=BLv0=3.2V
通过金属棒cd的电流大小
I?E=1.6 A 2R方向由d到c.
(2)两杆最终速度相等.由动量守恒得 mv0=2mv 解得 v=2 m/s
(3)由能量守恒得: Q=mgh=
1(2m)v2=2J 217.(1)5m/s2,方向水平向右;(2)1.3m ;(3)60.8J 【解析】 【详解】
(1)t=0时,v0?v,物块A相对于皮带向左运动,所以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以A为研究对象得:T??mg?ma 以物块B为研究对象得:mgsin??T?ma 解得:a=5m/s2方向水平向右
(2)设经过时间t1,A的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则 :t1?位移 x1?v0?v=0.4s av0?vt1=0.8m<L 2因为最大静摩擦力 f=μmg<mgsin37°,所以此后A将继续向左减速 对A、B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sin37??mg?ma' 解得 a'=1m/s2,方向水平向右 A物体速度减为0的时间 t2?A的位移 x2?v=1s a'v?t2=0.5m 2故A向左运动的最远距离 S?x1?x2=1.3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