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
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具 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 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 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师活动 课前活动 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新课导入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7页上面图片,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 让学生归纳出图的共同点。以此为基础,引出探究的课题:声是怎样产生的。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演示:音叉实验 反馈练习(一) 引导学生分析图2.1-1、2.1-2描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学生活动 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趣。 观察插图、聆听相关的声音。 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 明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三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评估。 观察、思考。 讨论、作答。 举手发言。 学生热烈讨论,相互交流。 图音并茂,加深学生的感悟。 培养归纳能力。 学生初次进行探究,需要加强指导。 培养评估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强化学生对“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体会放大微小振动的实验方法。 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