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类
一、说明文阅读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 小说阅读应试策略(一)文体常识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6.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及答题技巧
A、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 B、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C、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或推动情节发展。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D、理解标题的含义。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2.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3.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4. 以主要人物为题。5. 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① 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E、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F、关于写法的问题。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
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考点透彻解读」 欣赏文学作品,要侧重主观体验。小说的欣赏重点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把握、故事情节的梳理、环境描写的分析,其次还有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文学作品的考查主要有下列题型: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与主题。2.结合语言环境,准确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情等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4.能结合文章内容和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文学欣赏。5.能准确简明地谈出阅读文章后的感受,并且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三、语文阅读题常识及答题技巧归类: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其他:
24.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5.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26.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7.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28.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29.比较阅读答题技巧
给两段文字 要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两段文字的不同等
先回答这两段话的相同点,比如,这两段话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方式,都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回答这两段话的不同点,回答不同点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这道题就差不多了。
三、议论文
常见考点和解题思路:
(一)寻找或提炼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完整的陈述句。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因何而发议论的,看法是什么。然后,看文中有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但是否准确,还需进一步验证。我们可以分析论据,看它是否证明了我们确定的那句话,如果是,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但不能误把分论点当作全文的中心论点。方法归纳: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中心论点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我们就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词句,但一定要观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写出来的句子要准确完整。 (二)分析论据
中考常见题型为: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名人的话都作为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2.概括事实论据。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也是常见的题型。概括时,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