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儿童—知识—社会”的建构,激活了儿童的情感与智慧。所以,当情境教学发展到情境教育时,我提出“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整体效应”。在情境课程的操作要义中,我更明确提出“以儿童活动为途径”。我们创设的开放的情境,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在情境课程中,无论是作为核心领域的学科课程,还是主题性大单元综合课程、衔接的过渡性课程、野外情境课程,都进一步将课堂与生活情境相连,让我寻求到连通符号认知与生活感受之间断层连接起来的途径。
正如知名学者鲁洁教授评述的那样: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他实际上进入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而那个世界本身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他们回不去了。那么到底怎么去解决?这是一个难题,综合性的难题。李老师做的研究就是在探索这样一条途径,她的情境让她寻找到一个中间的东西,使符号的认知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
二、情境教育追求“美”,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
在熏陶感染中产生主动学习的“力”
开放的情境让孩子身心得到释放,作文教学的成功让我发现了美的无可比拟的功效,引起了我新的思考。我联想到“意境说”中刘勰从“美物”到“美文”,王国维的“外物美”到“内修美”,讲究的便是一个“美”字。“意境说”对“美”的反复的褒扬,影响着我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正如哲人所说:“美的发现的前提是追求。”小学语文本身是美的,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有形亦有情。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儿童切实打好基础,而且在其间受到人文熏陶,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高级审美情感,但从何着手呢?
于是,我想到美学,想到艺术,借鉴边缘学科思考,拓宽了我的思路。我深知,艺术是最形象,最富美感,最生动的文化。儿童的审美教育是从感受美开始的,进而才是对美的理解和借鉴,以至去创造美。
我从艺术与文学的关系作了分析和判断:那就是利用艺术,让语文教学美起来。
70年代末的中国,谈到“美”人们还心有余悸时,我却大胆地将图画、音乐、戏剧引进课堂,尤其是上课放起音乐更有点不同凡响。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儿童很容易从音乐的旋律、节奏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起相似的联想和想象。为了教学的需要,有时将图画、音乐、戏剧,以及角色的扮演综合起来创设情境,那美感更为强烈,儿童学得更为主动。由此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大途径:“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
下面以一年级的单元综合课《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为例。我用图画、音乐以及角色扮演,创设一个任儿童想象的翅膀可以飞翔的情境。课上借助孩子们自己画的翅膀,在音乐声中让他们在想象中把喜欢的物品飞起来,飞向远方。孩子们的答案真让我们成人自愧不如。下面是他们发言的摘要:
“我想把翅膀送给小猫,让小猫走遍全世界捉老鼠。”
“我想让翅膀把我的日记本飞到外星球上,给外星人看看我写的日记怎么样,我担心他们不认识我写的字。”
“我想把翅膀送给树木和花朵,让树木和花朵飞到太空去,打扮太空。”
“我想把翅膀送给书本,让它飞到我国台湾岛,让台湾岛的小朋友看看我们一年级的书本是不是和他们的一样。”
“我想把翅膀送给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经常要到别的地方去开会,这样她就不需要坐轮船、火车了。”
孩子们的回答真是“人在情境中”。那是“有我之境”,是“有情之境”。
尤其是孩子想到“让树木和花朵飞到太空去”,再联想到他们学习《小小的船》时,有孩子说“我将来要坐上宇宙飞船,在蓝蓝的天上给李老师打电话。”我听了真是惊喜万分。试想,在80年代初,除了科学家还有谁能想到在高高的蓝天上打电话,想到把花草带到太空去。这次我国宇航员在飞船里给家人打电话了,把种子带到太空去了成了现实,而我们的孩子却是在20多年前就幻想到了。
不难看出,在如此富有美感的情境中,课堂是美美的,儿童的心里也是美美的。因为愉悦让孩子的智慧迸发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我认定,美的,神奇的情境,是启迪孩子潜在智慧的最佳境界。
教学实践中的感悟,让我找到情境教育操作的突破口,那就是“美”,进而我提出以“美”为境界。
我把“美”作为情境教育追求的境界,提出这样的主张,也绝非单凭感觉,其间也包含着许多理性的思考。我从“美”与儿童主体性的形成;“美”与儿童精神世界的丰富;“美”与儿童最初的人生幸福;“美”与完美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来认识“美”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来具体诠释“美”的育人功能。
教育实践告诉我,当孩子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进而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情境课程就是把学科知识镶嵌在滋润了文化艺术的、美的情境中,让我们摆脱了各科教学的单纯工具性的枯燥。美感的笼罩,使各科教学的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地体现。
数年后,我又明确地提出“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并且概括出了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大特点,并分别设计了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语表情境。情境课程正是运用艺术的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连同优选的周围世界中美丽的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光明美好的情境,都从不同角度为儿童营造了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因此,情境教学获得了高效,如今我终于从脑科学最新成果中找到了理论支撑。脑科学家指
出:“当我们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环境时,儿童的大脑皮层也就加厚了,脑的树突增多了。”而且指出“积极参与活动可以促进脑的生长。”所以脑科学家们建议“为了提高环境的丰富性,我们有必要再次证明一下艺术和活动融合到课堂中的有效性。”
情境教育创造性地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富有美感的情境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性,不仅为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最佳的显效的途径,连同以后在各科教学的推开,终于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了起来,创造了以“情境”为特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正如教学论专家评述的那样:“情境教学突出情感的艺术的整体活动”“这就弥补了教学认识论一大块缺陷”“李吉林老师为教学艺术认识论的探索,做了既富开拓性又实实在在的工作,具体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成就。”
三、情境教育注重“情”,与儿童真情交融
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
“意境说”对情感的论述十分精辟。刘勰在《物色》篇中,从客观外物对人的情感的影响,作了生动形象的阐述,他指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表明人的情感受客观外物的影响之深。王国维则明确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将其精髓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感悟到用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的情境并不是一种单纯形象的呈现,而是浸润着、弥漫着情感。情感成了情境的内核,无情之境终不成境界。我始终认为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且是最易于被激起的。教育教育利用儿童心灵的这种最可宝贵的特点,所以,情境教育非常重视以教师、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触及儿童的心灵。
相关推荐: